通过前6篇文章,大家对宋代的财政、民生、物价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宋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粮食、绢布等农产品开始商品化,手工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史书上常说的资本主义萌芽。今天笔者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角度,分析宋代的经济。宋朝先普及一下GDP的概念很多网络写手都喜欢用GDP这个概念,实际上很多人并不知道GDP的真正意思。实际上用GDP去衡量小农经济体的产出,并不合适,为什么?因为小农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粮食、绢布等产出物进入流通领域的不多,没有充分商品化。比如唐代的租庸调,各州县的特产不同,出产丝绸的地区交绢帛2丈,出产麻布的地方交麻布2.5丈,两者是等价的。可实际上,丝绸的价值只是麻布的1.25倍吗?当然不是,丝绸无论是加工难度、精力付出,还是精美程度,都远高于麻布,价值量应该远高于麻布。可是唐代的丝绸价格只是比麻布和粮食略高,这便是商品化程度极低的结果。宋代经济已经初步商品化,交纳税收既可以交钱,也可以用粮、绢、布等物质抵交,数量多少取决于价格换算。GDP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比方说小麦,它的最终产品是包子和馒头,理论上只有包子和馒头算入GDP,中间形态的面粉则不计入GDP。实际操作却很难统计多少面粉制成了馒头、多少面粉制成了包子,因此后世都是将每个环节的产业增加值累加得到GDP。古代的资料较少,计算GDP的时候,化繁为简,不考虑面粉、包子等环节,直接将小麦的价值算入GDP。商品在流通环节不增加GDP。例如将粮食从江苏运到开封,如果粮食在销售环节已经计算过一次GDP,运输环节便不能重复计算。先澄清网上宋代GDP达14亿贯的谣言有的人根本不懂GDP怎么核算,拿着错误的数据乱算,居然得出宋代GDP为14亿贯的荒谬结论,而且这个谬论还被众多文章引用,以讹传讹,简直荒谬!先讲一下结论的来源。利用了天禧五年(年,宋真宗年号)的财政数据,按10%的税率反推GDP得出,下面贴出当时的财政收入表:简单相加,是不是1.4亿?可是单位是什么呢?难道小学的数学老师教他们的时候,不同单位的数字可以直接相加吗?不求甚解的写手们只看到第1个单位“贯”,以为宋代的财政收入是1.4亿贯,甚至用1贯铜钱=1两白银,再用10%的平均税率,得出宋代GDP为14亿两白银。错的离谱。记住!宋代的财政收入单位是“贯石匹束两”。另外宋代1贯钱=文,白银还是商品,没有货币化,1银白银的价格,便宜时值文,贵时值文。最后,直接用“十税一”反推GDP必然是错误的,田税略低于10%,而盐、茶、酒等征榷商品的抽成至少30%,怎么能简单用10%反推GDP呢?那么,如何计算宋代的GDP呢?计入GDP的产品有哪些?古代的产出物比较简单,就算是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宋代也是一样。计入GDP的产出物可以分成三类:1)粮食、丝绸、麻布、茶叶、酒、盐、陶瓷等日用品;2)金、银、铜、铁等矿产;3)笔墨纸砚、胭脂水粉等小商品。结合宋代的财政计算GDP。宋代的物产分成三类:1)土地相关,即粮食、布帛等,利用耕地、亩产推算产出;2)专卖商品,即盐、酒、茶和矿产等,利用抽成或税率反推;3)小商品,主要是陶瓷、文具、化妆品等,利用商税反推。这三种商品都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有所反应。考虑资料的详实度,选取宋神宗时期考察宋代的GDP。宋代的GDP到底是多少呢?先剔除与产出不相关的项目,市易钱是王安石搞出的官府贷款利息收入,相当于薅百姓的羊毛;坊场钱是酒坊经营权、地方收税处的拍卖费;两者都不直接对应产出,因此剔除。1、计算与土地相关的产出。产出品是粮食、丝绸与麻布,产量与耕地面积相关,宋神宗时期的耕地面积是4.45亿亩(未换算成市亩),人口约万,合万户(中国人口通史,路遇编著)。笔者在文章《古代女人只是相夫教子吗?她们对家庭经济的贡献超出你想象》中,计算过粮食、麻布、绢帛的亩产量。养蚕毕竟是专业技术,假定全国范围内露田、麻田、桑田的占比分别为85%、10%和5%。因此,宋代土地的总产出为6.91亿贯(1贯=文)。2、专卖商品的总产出。从唐朝末期开始,统治者便开始对茶、酒、盐等商品实行类似于专卖的制度。宋代的茶商和盐商,需要专门的“茶引”和“盐引”才能转卖两种商品;对酒实行酒曲的垄断和酒的专卖。宋代的食盐专卖是这样的:盐的成本为5文/斤,盐商从官府以15文/斤(价格一直涨哈!)的价格购买盐引,近处卖价25至30文,远处卖价为40至50文,相当于税率33%。茶与盐类似,酒的税率高达50%,金银铜铁则课以20%的税率。关于宋代铁的产量,在笔者的文章《史上最深考究:历代钢铁产量分析,明代原来这么强》分析过,北宋钢铁产量为1.15万吨,铁的价格为40文/公斤。因此,铁的总产出为万贯(1贯=文)。利用金银铜铁、茶、盐、酒的税收,推算出征榷商品的总产出为0.84亿贯。3、小商品的总产出。可以直接用商税及5%的税率反推吗?不能,因为商税的主要课税目标是粮食、绢布、专卖品等大宗商品,反推容易重复计算。茶、盐、酒的总产出为万贯,交5%的商税,则是万贯。再扣除粮食、绢布交的商税,笔墨纸砚、胭脂水粉、手工品的商税贡献估计不到10%,即80万贯,对应小商品的产出为万贯。因此,可以得出宋代中期的GDP为7.91亿贯,人均GDP约9.9贯;换算成白银,宋代的GDP为6.1亿两,人均GDP为7.6两(1两=文)。9.9贯的人均GDP是什么概念?有些人简单地以为宋代1文等于1元RMB,都是不经大脑的认知。前面的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物价通胀篇》讲过,宋代物价很贵,开封盐价为70文/斤,相当于55文/市斤,1文钱只能9克盐;然而,现代1元RMB可以买半包、约克盐,购买力差距多大!如何古今对比?只能用硬通货的粮食,说实话古代的钱除了买粮食、布匹和盐,还能买啥?要将古代与现代的生活水平对比,只能换算成粮食比较。宋代大米的价格为文/石,宋代1石=70升,大米的堆密度约0.7公斤/升,因此1石约斤。9.9贯钱在宋代能买11石大米,相当于后世的1斤,值人民币元,恰好处于贫困线附近,很富吗?宋朝富裕只是虚有其表,百姓不过勉强温饱很多人只会有表面数字阐述问题,看到宋朝的财政,简单相加,把宋朝的经济吹到天上,还大言不惭地说:“宋朝的灭亡是因为太富”。难道你没读过《水浒传》吗?宋江、方腊起义是假的吗?古代要不是没饭吃,谁会冒着杀头去造反?通过我写的几篇文章,读者可清楚地知道,宋朝的富裕只是纸面富贵,实际上只是物价高昴的畸形表现。在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物价通胀篇》已经提到,要想在宋代维持温饱,五口之家的收入需要达到32贯(1贯=文)。这个条件,除了少量禁军、自耕农外,大量的厢军、佃户、半自耕农都难以满足,大部分人只是在温饱线上挣扎。除了官僚士大夫,宋代其它阶层都是看上去年收入几十贯,可是它的物价却比历代都高。对比同样立国年左右的唐朝,它的盐价每斤才几文钱,米价只有每石30文,而唐朝的百姓至少还有亩(相当于后世80市亩)的耕地,宋朝百姓有什么?如果说宋朝的高物价堆起来的纸面财富,也能算富裕的话?我只能说津巴布韦很富!个个都是万亿富翁。真正的富裕,永远要用物质占有衡量,而不是货币。万亿津巴布韦币宋代的物价为什么不断提高呢?1、它的商品经济不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发展而来。而是通过财政养军、养官,使得大量劳力脱产,从而催生出消费,使商品流通起来,城市经济活跃。国家“冗军、冗官、冗费”的快速增长,社会总产出并没有跟上,粮食、绢布等物资自然涨价。这也就是为什么汉、唐、明等朝代前期都是兵农一体,因为财政养不起这么多军队,只能让他们自己养自己,可是他们的战斗力弱吗?宋朝的募兵制,使得大量青壮劳动力脱离生产,不但抑制了粮食供给,还加重了财政负担。2、商品专卖敛财,间接推高物价。为了应对高昴的财政支出?除了农税,宋朝官府通过商品专卖敛财,宋代的茶引、盐引、酒税一直在涨。酒是用粮食酿造,酒价大幅上涨,粮食能不涨吗?盐的价格上涨,居民开支增加,手工业者的工资不该涨么?茶叶价格涨,地主的开支增加,他不会提高佃租么?总之,宋朝官府敛财不止,产品涨价不停。最后,我只想说:“以后别吹宋朝很富,好吗?和其它封建王朝一样,宋朝百姓过得也很一般,绝大多数人也只是在贫困线上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