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被需要到做搬运工我在津巴布韦 [复制链接]

1#
飞机的舷窗之外,哈拉雷的景色若隐若现。夜幕下,这座城市的轮廓显得宁静而祥和。望着窗外,心中涌起一股使命感和责任感。年3月7日凌晨,我作为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和10医院的队员们来到遥远而神秘的津巴布韦,进驻津医院—医院。我们将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传递友谊,开展为期一年的援非任务。以技术服人,成为“被需要”的DrTan一位年轻女性患者面对进行性呼吸困难的困境,医院的诊断均为“肺结核”,然而治疗却未见成效,病情反而日益加重。我立即组织援外队员进行多学科会诊,凭借其丰富的经验,迅速将诊断修正为“肺泡蛋白沉积症”,并成功主导完成了津巴布韦首例大容量肺泡灌洗术。术后,看到那位年轻姑娘久违的笑容,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为之动容。这一疑难病例的快速准确诊断,不仅征服了当地医生的心,更让他们主动提出每两周组织一次远程病影像讨论,以进一步提升当地的医疗水平。另一次紧急情况中,一位59岁的患者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时突发大量出血,整个手术室顿时陷入紧张。我迅速接管操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冷静应对,经过40分钟的紧张抢救,成功止血。呼吸科主任不禁竖起大拇指,由衷赞叹:“DrTan,你真冷静!”此后,每次有病人需要做支气管镜检查,都会邀请我共同参加。助力学科发展,需要“秀”津巴布韦矿产丰富,尘肺病高发,我所在的呼吸病房,医院一手援建,是津巴布韦唯一的专科病房,技术力量薄弱。一位52岁的尘肺病人因难治性气胸在外院已经治疗了近1个月,入住医院呼吸病房时,呼吸病房负责人DrFelix对我说:“DrTan,youcan,showtous.”在当地条件以及病人的经济情况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自体血胸腔内注入是病人唯一能够承担的介入治疗手段。我首先组织大家进行了文献复习,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当地医护人员掌握了这一技术。每当遇到临床难题,他们总是会说:“DrTan,pleaseshow!”做技术传播的“搬运工“津巴布韦的医疗资源虽然匮乏,但中国津巴布韦远程医学中心的建成,为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新的变化,医院的强大支持下,中津远程医学中心每两周举行一次远程培训已经成为了该院重要的学术活动,医院开展的新技术令他们叹为观止,接地气的培训更是紧密结合了她们的实际情况。面对护士理论培训机会少、职业提升能力困难的现状,我深入呼吸、重症以及儿童重症病房,与他们的主任和护士长沟通,了解他们迫切需要提升的技能并制定相关讲题。这样的技术帮扶收获了帕院院长Magure博士的赞扬信息,不仅是对医疗队的肯定,更是对中津友谊的见证。“DrTan,对我们的医护人员来说这是好消息,祝贺你们团队做出了如此杰出的工作!”这短短的一句话,承载着无尽的感激与敬意。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是医者,更是播种者,我们将赓续援外医疗队光荣传统,以医者仁心、精湛医术在这片非洲大陆上,传递着中非之间的深厚情谊。作者:谭建龙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湖南)第21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队长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医院谭建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