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1》和《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2》在面世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喜爱。许多读者问我:为何你会对金融史和银行史感兴趣呢?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银行史是让银行家警醒的学问。我们在金融史的学习与研究中,回顾银行业的兴衰成败,剖析惊心动魄的风险案例,追思危机酿成的深层原因,进而对银行经营及风险有了更深的领悟。与前两册一样,第三册秉承了我以往的写作风格,以币章为索引展开金融史的漫谈。有所区别的是,第三册有了更多的冷静思考。在从微观视角研究金融个体发展及运营规律的同时,也从更开阔和久远的历史视野来探索金融本源,思考金融从哪来、为了谁、往哪去的宗旨与目标。
我写本书的时候正是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之际。回想年那场刻骨铭心的危机,我至今心有余悸。人们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往往会忘记惊涛骇浪的时刻。正如黑格尔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教训。在全球金融危机10周年后,人们依然看到,全球经济和金融结构不平衡没有改变,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模式没有调整,消费、储蓄、投资和贸易失衡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大而不能倒”的现象愈演愈烈,债务杠杆仍居高不下。被惩罚的借款人和债权人并没有因担心和害怕而降低其债务水平。年首季,全球债务已攀升至万亿美元新高,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了%——远超出%的警戒线水平。全球过度信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加剧了经济结构和资产价格的失衡,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政策为下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点燃了导火索。
“头破血流”的金匠
货币超发与债务激增的根源还要从早期的金匠说起。我在文中讲到,由于金匠的获利动机,存放金银的收据成为最早的银行券或纸币,成为银行信用货币创造机制的起源。金匠的收据演变为银行纸币,全额准备金演变为部分准备金,金匠演变为银行家。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被这些富于冒险精神的金匠创造出来了,不过风险也蕴含其中。头破血流的金匠和“断裂(rupt)”的“长凳(bank)”给英语留下了一个生动的词语——“破产”(bankrupt)。年,全世界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以及家庭和个人债务的总和已达万亿美元,全世界流通硬币、纸币、股票账户资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汇票等广义货币的总量约为90万亿美元。而全世界已经开采的黄金只有18万吨,折算约8.6万亿美元。这一巨大的差额,就是从17世纪开始由现代金匠偷偷“签发”出来的。在货币发行完全脱离黄金储备和将国家信誉作为“储备”的现代金融时代,遭遇破产及头破血流的是“脱锚”滥发货币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政府。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现象。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通货膨胀,我引用了许多罕见的“通货膨胀”实物材料,介绍了各国通胀出台的历史背景,以让人加深印象。年,德国发行的1万亿马克面值的硬币和10万亿马克面值的纸币,记载了纳粹登台前的奇特金融史。然而,大面值纸币的“冠军”还轮不上德国。年,匈牙利发行的帕戈(Peng)更令人眩晕,其面值是10的21次方,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大面值的纸币。老“病”新传的故事还在继续:亿面值的南斯拉夫第纳尔纸币发行于年的波黑战争时期,若加上第纳尔在之前几年的货币更换和币值调整,最后的1单位超级第纳尔等于万万亿旧第纳尔——1后面有18个0,几乎可以比肩匈牙利的通货膨胀了。年,津巴布韦发行了万亿津巴布韦元面值的纸币,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惊人的万倍。近年来,资源丰富的委内瑞拉深陷通胀泥沼,年,其通货膨胀率突破1万倍。通货膨胀从表面来看是与纸币印刷机相联系的经济现象,而其背后则是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或政策的失误。在令人咋舌的天文通胀数字背后,真正值得我们同情的是那些无辜人民,他们承受着无法承受之重。
反思唯利是图的华尔街金融模式
在分析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等背后原因的同时,人们还意识到当今金融业目标迷失、发展失衡和经营异化的问题。许多贫困、低收入人群及小微企业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获得金融服务,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1%群体的人们摄取了社会财富,留给99%群体的人们只有焦虑和不安。”西方金融业把逐利作为唯一追求,摒弃了以人为中心的宗旨,慢慢见物(财富)而不见人了。在跨入21世纪,特别是经历了惨烈的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反思唯利是图的华尔街金融模式的弊病,愤怒于金融资本主义的贪婪,反对少数人群占有巨额金融财富导致的社会不公平、不均衡发展。在发展中国家,人们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