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帐篷与中国ldquo减灾产业rdquo发展0 [复制链接]

1#

帐篷与中国减灾产业发展


帐篷与中国“减灾产业”发展


产业


中国


我们


帐篷在灾区早在一周前就成为稀缺物资,然而即使全国各地人们有着高涨的抗震救灾热情,想尽所有办法,直到现在也还远远不能满足灾区帐篷的需求。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亲自视察了全国最大的帐篷厂,而他们达到最大的生产力也只可能从5月底开始向灾区输送更多的帐篷。从5月 12日到5月底,上百万灾民可能以地为席,而这期间至少有两次中雨,有些地区甚至有中到大雨。 “减灾产业”发展 正在甘肃、陕西考察灾情的中国民*部减灾中心副主任闫志壮在兰州接受本报专访时,根据自己多年减灾工作的经验,分析了灾害治理工作在中国的意义和进一步发展方向。“中国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除了活火山之外,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灾害类型在我国都存在。中国有句俗话:”无灾不成年‘。“而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必须重视天平另一端——稳定——的重要性。对于灾难的预防和救灾恢复,及至重建,都需要有一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稳定性的发展,而提升灾害治理能力是提升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脆弱。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影响经济的整体走向。 “有人认为这次汶川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大,而我认为不能这么简单地下结论。”闫主任说,“这次灾害造成巨大损失,全国人民和*府都为救灾、减灾捐款、捐物,而这些资源本来是可以投入到其它经济建设的其它方面的。”另外,我们面对的灾害越多,经济受到的影响累积起来就会越大。例如,汶川地震的恢复、重建正在开展的同时,我国南方贵州等省又已经进入防洪防汛阶段。 这次汶州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国人为自己在世界赢得了高分,无论从反应速度、救灾技术、救灾理念、救灾体制和救灾物资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然而,无论怎样,我们在此次地震灾害中的巨大损失都迫使我们做进一步反思:我们如何能够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活下来,让活下来的人更完整,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其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归根结底,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一种产业,我们姑且称之为“减灾产业”——与满足减灾救灾需求相关的专业化生产服务行业。国家民*部减灾中心副主任闫志壮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表示:“这一 ‘产业’需要包括物资紧急生产、调配能力,在平时从事其它生产与服务,灾害来临时则可以迅速调集资源,达到应对灾害所需要的生产能力。而且除物资生产外,专业人员也同样具备更高更好的应急救灾能力。例如医疗力量,包括心理医疗等专业人士都是这一产业的生力军。发展这个‘产业’,可以保证中国对面临的各种灾害的预警、应急、恢复和重建。” 科学管理 “科学救灾实际上是一个管理问题,”闫主任说,它是对人、财、物等资源的最有效、最优化的利用和规划。在“减灾产业”中除了技术水平这一“硬件”外,还需要科学管理这一“软件”。比如说,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发放物资才能避免浪费。这就需要了解灾区的需求,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的资源调配。这也是闫主任此次灾情评估之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管理’这一软件,技术再过硬,也不能使这一产业提高效率,并实现效果最大化。” 在现阶段,发展这一产业需要*府和企业共同的努力。首先,“这一产业的发展靠‘有效需求’”,闫主任说。所谓有效需求,就是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一定经济收益的需求。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有动力从事相关生产与服务。*府可以考虑通过拔款、税收优惠或无息贷款等各种手段为减灾产业中的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扶助。同时,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也有责任组织相关的生产和研发,以推动中国的灾害预防和救助技术水平实现根本提高,使中国的减灾与救灾科技、理念和体制在互动中全面实现质的飞跃。 到那个时候,中国不仅能够生产出可以满足需求的足够多的帐篷,而且还会“考虑我们塔建的帐篷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性化’,人们住进去是否感觉舒适。要知道地震过后,人们可能在这样的帐篷里住上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民*部救灾专用帐篷标准的制订者闫主任说。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更一步的诠释。另外,我们还会找到最好的办法解决这么多帐篷使用之后的回收和清理等问题。 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灾难,中国都不会倒下。这是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解答的是,我们如何站得更好,甚至跳得更稳,让中国蛙跳式的经济发展不会在半空中嘎然而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