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Uber最头疼的竞争对手,源自非洲津巴布 [复制链接]

1#

Lyft在美国是Uber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就像之前的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竞争一样。

现在,在中国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而在美国,Uber仍在与Lyft鏖战。

Lyft最著名的特色,就是它粉粉的大胡子logo。而且,Lyft的司机特别爱跟乘客唠嗑,像哥儿们一样跟你yoyoyo,下车了还会跟你击拳。socool~

一、创业idea:竟然源自非洲津巴布韦的“拼车文化”

Lyft最初是一个拼车工具,创始人Logan产生这个idea,竟然是从非洲津巴布韦“拼车文化”中受到启发的。

Lyft创始人LoganGreen生活在洛杉矶。“在洛杉矶,必须有辆车,否则会很蛋疼,你会觉得不爽。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你确实需要辆车,另一方面只是因为你自己觉得没车就不爽。”

Logan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上学,当地公共交通一直在赔钱,不管是提高乘车费还是提高税费,都无果而终。Logan对曾经纠结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除非改变大众的想法,否则50年后的公共交通还会是一个德行。”

解决这个问题最初的希望,竟然点亮在非洲的津巴布韦。

Logan去了趟津巴布韦。他发现,当地*府没空去给老百姓提供好的公共交通。要去同一个目的地的人会挤进同一个面包车里,拼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在这种众包的形式中,每个人都可以是司机,并且可以确定自己的路线。让Logan觉得碉堡了的是,“在这样一个资源接近零(夸张)的地方,竟然有比自己大学所在城市更好的交通系统。”

Logan从津巴布韦回来之后,决定开始解决这问题。

年的秋天,Facebook上第一次发布了API,让第三方可以用它的工具开发应用。利用Facebook的API,Logan开发了在线平台,让人可以在上面拼车。为了表达对津巴布韦(Zimbabwe)“拼车文化”的膜拜,这个平台最初被命名成了Zimride。

[为什么Logan不把津巴布韦“拼大象”的模式引入洛杉矶]

二、创业小伙伴:初次见面时脑袋上绑着止血布的John

通过Facebook,Zimride还加入了身份验证的功能。多亏了Facebook的快速成长,Zimride在大学校园中迅速走红,越来越多的学生用Zimride拼车来往于家和学校之间。

年的四月,Zimride得到了第一次新闻报道的机会,来自Mashable,一家互联网新闻博客,这次让报道给Zimride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一个月后,Facebook在社交网络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平台上的个应用,其中之一就是Zimride。这些引起了JohnZimmer的注意。

John当时在雷曼兄弟里做分析员,对拼车类应用早有兴趣。在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代,John就发现美国的交通问题,不是出在基础设施上,重点在于车辆的座位使用率,也就是一辆车里坐了几个人。因为据统计美国大约四分之三的座位竟然都是空着的,这导致路面车辆太多、交通不畅。

于是,当John打算找到志同道合的Logan一起合作时,John脑袋上正绑着止血布。。。

事情是这样,前一天晚上,John开着奔驰看到路边有五个泽西海岸模样儿的家伙,心里一直想着拼车的事,就对他们叫卖到,“嘿,拼车喽!”,五个家伙听到迅速围了过来成了John的顾客。但现实却很骨感,在John专心注意前面人行道的时候,其中后排车座的一个“顾客”突然狠揍了John一拳,随后五个人溜之大吉。

不过也是通过这件事,Logan看到了John对拼车的兴趣和投入,坚定了合作的意愿。

这对儿合伙人很有意思,Logan是安静内敛型的,John却很能说,还带点攻击性。这样的互补让两个人的合作非常好。在Zimride,Logan管产品开发,John负责市场和商业上的事。两个人一人推Zimride的一个轮子,共同向同一个方向前进。

这两个人出奇的默契让投资人都感觉惊讶,不过也让有的投资人感到担心,因为很少人想去投一个双CEO的团队,这往往意味着控制权的分散。

[John在分享“我载过的最逗逼乘客”]

?

三、第一笔投资:差点以为是诈骗的Aggarwal

Zimride被互联网新闻博客Mashable报道后,还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兴趣,而这个人还是带着大钱口袋的壕,SeanAggarwal。

Aggarwal当时seBay的财务部副总裁,也是一个天使投资人,拼车公司正是在他的投资范围之内。Aggarwal给Logan发了邮件,表示有兴趣投资。

年,当时的LinkedIn根本没现在这么普及,所以Logan对Aggarwal是何方神圣一点也不了解,甚至一度把Aggarwal发来的邮件当成了诈骗邮件。

最后Logan答应见面,带了俩条件,第一是要找个公共场所见,第二是不能单独见(真够谨慎的)。

但结果,Logan见到Aggarwal之后一聊就刹不住车,聊了足足俩钟头,更重要的是,还拿到了Aggarwal的投资。

就这样,Zimride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并且Aggarwal也成了Logan最亲密的导师和最信任的顾问。

Zimride在银行里有了些银子,Logan和John却不知道怎么花。花投资的第一笔钱,是买了海狸和青蛙模样的服装,穿着在大学里宣传Zimride。

“海狸”和“青蛙”在校园里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让很多大学生注册了Zimride。之后有个小插曲,同时还在雷曼兄弟里工作的John,代表在雷曼兄弟去大学里招聘,一个学生突然走到John身边问道,“嘿!你是前几天宣传Zimride的那只海狸吧?”不知道旁边坐着的John在雷曼的老板听到后作何感想。

[Lyft有浓厚的cosplay传统]

?

四、精打细算的日子和投资人留着上市喝的“冰”

Zimride的第一个办公室特便宜。那么便宜是因为,办公室小到只能勉强挤进去四个人工作,办公室所在的大楼甚至没达到建筑抗震指标。要知道,洛杉矶曾经发生过大地震,而大多数美国人又怕死的要命。

Zimride的第二个办公室升级成了一个大会议室加俩卧室,一个卧室用给Logan住着,另一个卧室里有个沙发,可以用来见客户或者投资人,还可以用来让员工打个盹儿。

投资过Twitter的Floodgate基金,基金合伙人AnnMiura-Ko对Zimride产生了兴趣。Miura-Ko最喜欢看的漫画里,有一个从放射性的蛋里长出来的怪兽,Miura-Ko从中获到启发,认为创业者要有与众不同的DNA,才会颠覆一个产业。

在其他普通人眼里,John和Logan可能不是那种颠覆产业的类型,但Miura-Ko被俩人渴望改变交通现状的激情打动。并且,Miura-Ko也去过津巴布韦,亲身体验过那里的“拼车文化”,这让Miura-Ko产生了更多的共鸣,最后决定和另一位投资者,K9Ventures的ManuKumar一起把钱投资在Zimride。

第一次董事会,John、Logan、Miura-Ko和Kumar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大厅里见面。当时特流行送“冰”,John和Logan送了两位投资人一人一瓶斯米诺冰纯酒,Miura-Ko当时在怀孕,所以没喝,但她现在还留着那瓶冰纯酒,说等到公司的上市再打开喝。

此时的Zimride已经是第三年,收支已经平衡,业务扩大到了几十个大学里,其中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前十名大学的九个,同时也把业务扩大到了很多公司,让这些公司的员工也可以用Zimride拼车。

[坐Lyft,司机会不停跟你唠嗑,下车还会像好哥儿们一样跟你“击拳”]

?

五、不满足于Zimride现状,尝试更多挑战

公司开始稳定,收入也在增长,其中公司类客户的收益也很可观,但Logan和John并不满足于这点成绩,因为他们的梦想,是提高马路上每一辆车的占座率,所以Logan和John决定把Zimride开放给一般大众。

正好这时候,Mayfield的RajKapoor站出来推了一把,以他的投资为首,Zimride的首轮融资达到6百万美元。

接下来的六个月,Zimride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使用,以及更高的使用频率,开始了各种尝试。

Zimride开始推出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的多条新线路,有时候甚至是John或者Logan自己跑个小公交车出去拉人;和当地的公交车公司合作,接送更多的人上下班;最后,Zimride发出了大招,推出了移动端。

推出移动端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OnMyWay”,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应用告诉他的朋友自己从哪里过来的,还有多长时间到。第二个想法叫“Journey”,用户可以通过照片、视频记录一路的旅途,还可以记录一路上听的歌。第三个想法,显然作为赢家胜出。

第三个想法叫“ZimrideInstant”,有点像Uber(可以在手机上预约到车),但Uber里的司机都是有营业执照的司机,而ZimrideInstant是用社区里可以提供拼车的任何人。

ZimrideInstant会是个Zimride自己的员工都想用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这个应用的想法和Logan和John他们提高马路上每辆车占座率的梦想更贴近。(年重新发布时ZimrideInstant更名为Lyft)

Logan和John问核心工程师开发这个应用需要多久,“两个月左右吧。”他们听了之后却要求在两星期之内搞定。在Logan和工程师们开发应用的时候,John着手定义这个应用使用流程中的体验,因为让拼车的司机和顾客,两个陌生人实现线下交流,要比设计应用本身更难。

[这就是比周杰伦更爱粉色的~Lyft创始人Logan]

?

六、长着粉色大胡子的Lyft

“我们想让Lyft的体验就像是在一个有意思的、独特的旅店一样,所以我们就想,怎么设计可以让每次Lyft体验都轻松、快乐。”Logan和John不希望在Lyft上拼车,像打出租一样,从上车到下车乘客和司机基本没交流。而Lyft上的体验应该是更社区性的,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

John觉得,乘客坐前排更容易像是坐朋友的车一样。出于这个想法,提出了“YourFriendWithACar”来定位这个新的社交性很强的服务。

另外,Lyft的车在车头都有个毛茸茸的、粉色的大胡子,看起来很有喜感。但John却当成了Lyft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来看待,为司机和乘客都带去微笑。

用户用Lyft拼车,安全放心很重要。Lyft在接受每个司机前,都会确认这些司机有没有犯罪记录,并且会检查他们的驾驶记录。更重要的还有每个司机的个性,Logan和John会亲自面试每个想加入的司机。

三周之后,Logan和老婆一起体验了Lyft提供的第一次拼车服务。

Lyft发布后八周后,Zimride邀请了媒体了解这个新的服务产品,但没想到之后的一篇报道,写的是“Lyft如何搞砸了发布会了”,这篇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却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Lyft,甚至讨论起Lyft。这也让Lyft引起了主流杂志的注意,比如《时代周刊》。

年,公司正式更名为Lyft,并把之前的Zimride卖给了一家汽车租赁公司。Zimride的终点,同时也是Lyft新的起点,公司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

??[迎面开了一辆粉粉的lyft车,是不是很小公举~]

七、和行业老大Uber对着干

到卖掉Zimride的时候,Lyft已经在6个城市非常流行,并且进入了美国全国近70个市场,但是这种超快的扩展速度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和行业老大Uber的竞争。可以说Uber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帮Lyft铺好了前面的路。但就算如此,毕竟是行业老大,Uber已经是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大玩家。Lyft虽然开了P2P拼车模式的先河,但Uber很快就抄了去,并且非常富有攻击性地和新玩家竞争。

在过去的两年中,Uber和Lyft在竞争市场份额上展开了鏖战。他们不光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去吸引用户,同时也在激烈地争夺司机(其实很多时候,司机们为了揽更多的活会同时用着俩应用)。

Uber早在Lyft发布的时候,就已经进入了几十个市场,这样的领先优势让Lyft几乎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超越。但城市的拼车市场很大,同时也有理由相信这样大的一个可以同时容纳多个玩家。目前在美国,Lyft稳坐行业老二的位置。

最近LyftLine已经发布,通过LyftLine,可以让更多人同时乘一辆车,当然每个人付出的价格也会变更便宜。这样一石二鸟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扩大Lyft的需求,也让两位创始人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本文来自“创思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