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你人为什么穷扎心吗那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治了吗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年10月14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年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为阿比吉特班纳吉,埃斯特尔杜弗洛和迈克尔克雷默,以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八卦一下,班纳吉曾经是杜弗洛的博士生导师,现在是她的老公)。诺贝尔奖官方表示,年经济学奖获得者进行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应对全球贫困的能力。]

可能有个事实,大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大约有10亿人,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不到0.99美金,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6.5元,在我们这边,也许一份早餐的面包,可能都要十几元靠上。想象一下,一天6.5元的生活费,会是怎么样的生活?

所以,”穷“始终是一个扎心的话题,放在世界的范围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针对贫穷原因的研究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也就不奇怪了。

他们对于贫穷问题的研究,不是窝在五星级度假酒店探讨出来的,而是花了数年的时间“下基层”,走遍了全球数十个最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并且发扬了“深入群众”的调查风格,从穷人的日常生活、真实想法去探寻贫穷的根源,最终合著了《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

下面,我们就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看看贫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穷人与富人的差别在哪里?

这个问题貌似很无厘头,穷人与富人的差别就是钱多钱少。不错,这个的确是最本质的区别,那么这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贫穷的本质》书中,他们研究了一个曲线。

如果今天和明天的财富是一样的,那么你的财富就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就是一个对角线。

当然,现实不是这样的,实际的曲线是S型的。如果你钱多,那么可以用多出来的钱去扩大财富,如果钱少,可能一顿饭就会没钱了。

那如果一个人,他明天的财富比今天的财富还要多一点,那么他就会起始于右半面,而且逐渐往右变得越来越有钱(红色箭头)。

那如果一个人,明天的财富比今天的财富还要少,那他就会起始于左半面,陷入贫穷陷阱(红色箭头)。

非常浅显的道理不是?很多朋友恐怕拍拍脑袋说:“我知道怎么扶贫了,定期给穷人钱,让穷人明天的财富比今天的多不就行了?”而深知中国传统文化之道的朋友也许会脱口而出一句经典:“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给他们钱,不如教他们怎么赚钱,怎么致富!”似乎都很有道理,而且世界各国*府包括慈善组织扶贫似乎都是从这两点出发的,可结果如何呢?这句话,按照这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来探讨的话,却有着太多的陷阱在里面:

你让他们到哪里去打鱼?——环境

他们凭什么判断这个地方有鱼?怎么才能打上来?——知识

他们根本负担不起买渔网所需要的钱。——基本资本

就算打到了鱼,到哪里去卖?——市场

所以,贫穷的困境并不是在于你有了扶贫的决心,并且把一笔钱甩给他们,或者教会他们一种手艺,贫穷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

在书中,他们总结了穷人所面临的真正问题,也就是他们为什么越扶越穷,哪怕教会了他们赚钱谋生的方法,却始终无法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问题一:

为什么简单撒钱,不能解决贫困问题呢?因为:穷人花钱比富人厉害

穷人对金钱的使用,与富人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个令人疑惑的现象:很多穷人虽然经济拮据,但是在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比并不会比富人低,甚至会更高。他们走访过一个很穷的村子,发现里面的孩子大都营养不良,但是非常神奇的是:这个村子很多人家都会有电视机。这些人会存好几年的钱,去购买一个电视机。这让他们非常惊奇,你们都吃不饱饭,营养都不够,为什么还要买电视机呢?他们的回答是: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后来他们经过研究发现,穷人的生活是非常乏味的,他们终日为了生存而奔波,更需要频繁的释放压力,因此当他们有一点时间或者钱,他们就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些。

还记得上面那个贫穷的曲线吗?很多人认为,只要给穷人一笔钱,一点点投资、或者做个小买卖,就可以慢慢走向富裕的道路了。道理不错,但是实际上这面临了很大的困难。首先如果你给他一点钱,他们可能会去吃一顿好的,给他们更多的钱他们可能就真的会去买一部电视机、买一个IPHONE。相比于延迟享受,他们现在就要享受这份快乐!

而对于富人而言,他们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想买包包就买包包,想环游世界就环游世界,想换宾利就换宾利,他们在满足欲望之余,仍然有钱应对各种变故,顺便备好了各种投资与保险。然后,这些欲望终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失去了新鲜感,当他们对面前的享受习以为常甚至没有太多欲望了,那他们的财富增长则会更加惊人。

问题二:恶劣的外部环境是贫穷的根源

好,那就教他们如何创造财富。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贫穷的根源,是糟糕的外部坏境。

我们很多人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具有穷人的思维,然而在现代社会,强弱悬殊的情况之下,弱者只会越来越弱,越来越惨,因为对于穷人而言,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计划下星期、明年会怎样,哪里还会有兴致来仰望天空、思考未来?

(恶劣的自然气候,不卫生的饮食和落后的医疗条件,津巴布韦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4岁)

譬如在每天平均只有0.99美金生活费的极端穷困国家,如非洲的某些国家,环境恶劣、疾病肆虐、医疗卫生环境差,一不小心就会因为饥饿或者疾病而死亡,这时候就算涌现出有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这样拥有富人思维的黑人兄弟,他们也很难摆脱贫困。而拥有“从摇篮到坟墓”优渥福利的北欧国家,这里的公民哪怕好吃懒做,也肯定会比这些极端穷困国家的人活得更好。也就是说,他们不具备去“打鱼”的外部环境。所以如何为穷人创造良好的生存或者活着的环境,应该是这些国家*府应该考虑到的问题。

他们在大量的走访与实验中,得出了这么一个数据:一个童年打过蛔虫的肯尼亚小孩,一生比没有打过蛔虫的小孩多挣20%,也就是几千美金的收入。那如果肯尼亚*府能够给所有的肯尼亚人都打了蛔虫,国民经济将提高20%。

问题三:对学习没有足够的耐心。

解决了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告诉他们“哪里可以打到渔”,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打到渔,他们是否具备这样的技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

但是对于穷人而言,把有限的金钱投入到个人的学习上,这种投资要获得回报,需要太长的时间,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能够等待那么久,这也就是在我国的山区,仍然会有那么多辍学的孩子。当他们的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更多剩余的资本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中,反而要求下一代更早地投入到获取生存资料的工作之中。

单单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你穷,是因为你父母很穷。很扎心的话,但是,却让人难以反驳。

富人的孩子越来越富有,穷人的孩子越来越穷,这个不在于两代人的财富积累,而是富人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让成长中的孩子抓住一切机会,最近网上盛传的中国式神童或者“哈佛男孩、女孩”,哪一个没有高知,年薪百万的家庭。

譬如这对杭州数学考过17分的双胞胎姐妹,最终被牛津、剑桥录取。满满的正能量和逆袭的故事,似乎也是“放养式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典型。媒体描述了很多细节,比如“从来不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别人的寒暑假都是上课,我们的寒暑假是和妈妈一起环游探索世界”等等,而高中上的美国私立高中“白山中学”,每年光是学费就是50万,还不包括生活费和活动费用等。妹妹喜欢古文化,曾经随着考古队寻找海底古国亚特兰蒂斯,而记者采访姐姐时,姐姐正在大英博物馆研究西方美术史。所以这种特殊的“家庭素质教育”的背后,都有一个很有钱的家庭。这些素质教育的兴趣爱好,也都是慢慢的金钱堆砌起来的。随着社会阶层的日益固化,穷人家的孩子哪怕十几年辛辛苦苦在应试教育上挣扎,也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几年的“放养教育”。

问题四:社会对穷人并不友好,尤其是资本社会。

就算我们解决了穷人的教育问题,让他们学会了判断哪里有鱼,而且掌握了钓鱼的技能,但是问题来了,渔网和渔船的钱哪里来?借贷吗?

在书中,作者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贷款万美元容易,还是贷款美元容易?答案显而易见。

如果穷人想贷款美金去买渔船、买渔网等生产工具,可银行需要人手来调查贷款人的背景、办理手续、花费的人力成本远远大于美金的利息。所以贷款万美元的确容易很多,因为利息足够覆盖刚才所有的费用,但是,哪家银行会把万美元借给穷光蛋呢?整个基本社会的本质,就在于提高资本或者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因此贷款万美金给一个富翁,和贷款1万美金给个穷人,它的成本更低,回报率更高,最关键的是:风险更低。

甚至现在穷人连存钱都会比别人困难。如果你咬牙切齿一周存下1美元,发现银行开户需要2美元的手续费,是不是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浓浓的恶意?当好容易存到一笔钱时,负利率时代到来,不但没有利息,还要支付给银行保管费,这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浓浓的恶意,而是险恶了。

问题5:穷人的生活充满了风险

在书中,他们提到了穷人的生活充满了风险。

首先穷人每天忙于生存,疲于奔命,没有钱去做预防,更没有时间去锻炼养生,因为有限的收入全部用于养家糊口,因此他们往往“小病靠抗”,等到病情严重了才会去看医生,到那时小病往往发展成了重病,让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直到掏空家底,这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

退一万步说,我们为穷人解决了环境的问题,告诉了他们在哪里可以打到鱼,并且手把手教会了他们打鱼,而且为他们解决了渔网的投资、并且为他们打开了市场,于是他们一点点开始积累了财富,不断向右边前进,但是一场变故譬如生病而花掉一大笔钱,一下子就可以让他们掉到左边,从而重新陷入贫困,而且越来越穷。而这对于不断处于家庭财富上升期的我们,也是很有警示作用的。

而对于富人而言,先不说他们的财富积累远远超过变故所带来的损失,变故可能只是让他们后面的进步慢一点,大部分的富人一般也会给自己配备一堆的风险对冲和保障的工具,如保险,不管健康、人身还是寿险,他们聪明的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一旦发生了风险,出钱的是保险公司,他们并没有什么损失,丝毫不会减慢财富增加的速度。

综上所述,这个世界对于贫穷可以说是极不友好的,所有的发展,都来自于这些物质与环境的牢笼之中。当你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一日三餐的战斗之中时,你根本就没有剩余的时间用于规划未来和发展决策;当你的生存成为第一要务的时候,你不得不放弃孩子的教育、放弃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去投入到生存之战中;当你只能勉强维持温饱的时候,你就无法使用额外的金钱,去建设更多发展所需要的人际和社会关系。这几乎就是一个符合自然规律的恶性循环:富有的人,有更好的条件发展教育,扩大再生产,建设风险抵抗机制。而贫穷的人,由于缺乏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必要条件,只能通过自我积累来进行,一旦发生变故(甚至变故是必然发生的),于是贫困加剧。

所以贫穷所发生的本质和扶贫的效用,并不是有决心、有投入就能够进行改变的。当然我们也不必绝望,在书中他们也给出了很多摆脱贫困的办法,有些办法在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成功,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可以看看。

那我们从中可以感悟到什么呢?

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不再穷,首先我们就不能“穷”!无论是从环境、知识结构等等,其实我们都具备了“脱贫”的条件,在目前经济发展持续走缓的现在,我们应该如何来积累财富?

首先,要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经济放缓下行的前提下,做好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是初入职场的小白应该做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请问,你有没有认认真真,从内到外,把你现在从事的这份事业,给完全彻底地看透、想明、并剖析彻底?还是如老黄牛一般低头往前走,亦或走一步算一步?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如何?我在这个行业未来的前景如何?亦或我该如何来突破现在的局面?是否应该转换职业的轨道?前几日与一位客户聊天,她看准了经济下行,企业生存压力大,需要减少人力却又要增加产能的风口,果断辞职带领技术人员成立一家为企业设计工业自动化的MES软件公司,这份魄力的确让我佩服与动容,让我重新体会到了自己多年前果断从房地产集团辞职,投入到保险行业成为风险规划师时的那份坚决。

其次,为了让明天的钱比今天的多,除了养成存钱习惯之外,还要培养自己赚取“睡后收入”的能力。躺在床上就有钱进账,而用这些钱足够应付品质生活的开销,这是很多人的梦想,也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其实目前有很多的金融工具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定的投资知识和操盘的能力,或者找一个靠谱的理财专业人士也很重要。当然,也会有一些比较“傻瓜”的作法。

譬如,我近期刚刚投了传世尊享的定额终身寿计划,年缴保费30.25万元,缴3年,共计保费元。每个保单年度的有效保险金额为上一个保单年度有效保险金额的1.倍,且这个固定增额是写入合同。第五年的时候,保单的现金价值就已经92.16万元。等到65岁的时候,我的保单现金价值已经达到了.53万元。

如果相同本金,以五年定存且2.75%单利来计算,65岁的时候连本带息一共为.1万元,而且要达到这样的收益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每五年我都必须要转存一次办理手续,二就是银行的定存利息必须要一直保持25年的2.75%,而看过我上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