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何振梁五环之路的耕耘者54623 [复制链接]

1#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何振梁:五环之路的耕耘者


中国论文


何振梁,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之一。曾任国际奥委会委员、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等众多与体育相关的重要职务。他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且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


2015年1月4日下午,这位伟大的体育外交家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心痛的失败


申办奥运,是一场只有冠军的竞赛,所有其他竞争者不论你的成绩有多好,连一枚银牌或铜牌的安慰也没有,它就是这样的残酷。


1993年9月23日,蒙特卡洛城。作为北京申奥常务副主席的何振梁,一大早就服下了预防心脏病发作的药,并另备了一份药装在自己的口袋里。他镇定地检查了带去申办会场的文件,尤其是那份最重要的陈述报告,然后乘车向会场驶去。所有的陈述结束后,无记名投票开始了。


这次申办过程中,何振梁以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特殊身份,频繁地与各国奥委会委员接触,超负荷地运转着。在3个年头里,他多次出访,累计飞行路程超过64.6万公里。最紧张的时候,他连续作战,三天之内竟两次迈出国门,这对于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何振梁来说,无论是精力还是体力都已是超负荷运转了。在宣布结果前,他的夫人梁丽娟怕他犯病,让他带上防止心脏发病的药。


令人心痛的是,这次申办结果是悉尼以两票的优势获得主办权。所有人都记得那个酸楚的场面: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悉尼而不是北京时,何振梁迈着沉重的步履,挤出一丝笑容,第一个走上前与澳大利亚委员高斯帕握手祝贺。何振梁的心里在流血,但他没有流泪,中国人赢得起也输得起。


当晚,何振梁和夫人梁丽娟从会场返回饭店后,许多朋友打来向他们表示慰问。何振梁总是压抑着伤感镇静地交谈。夜深了,又一次响起铃声,是在北京的女儿打来的:“爸爸,我看了电视,您别太难过了,要保重身体,我爱你们。”何振梁放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


何振梁的儿子何阳回忆说:“1993年以前,我从来没看到父亲哭过,即使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蒙特卡洛城申奥失败后,父亲是过了两天随专机回来的,家人事先收拾了屋子,做了一桌饭菜,在家里等着。回到家,大家都努力表现着内心的平静,于是这平静就变得很奇怪,变得小心翼翼,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谁也不提申奥的话题。饭桌上的气氛有点压抑,大家东拉西扯,父亲偶尔答两句。那段时间说话特别的少,整天沉默着。父亲的自制力很强,虽然心里难受,可也没听他唉声叹气,表面上看跟平常没两样,只是话少了些。 ”


申奥成功


第二次申奥,何振梁总结第一次的教训,提出了申办时要注意的问题并举了例子:1990年亚运会期间,刚刚参加完在东京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98次全会(投票决定第26届夏季奥运会在亚特兰大举行)的近60名委员,受中国邀请来北京观摩第11届亚运会。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申办奥运会的考虑,但对这批掌握申办城市命运的委员,并未有意识地开展工作。


由于国际奥委会规定不能邀请国际奥会委员到申办城市访问,为让委员们更多地了解北京,投北京一票,何振梁穿梭于各国委员之间,为北京击鼓呐喊。在表决前的半年时间内,在北京奥申委很难见到他的身影。从2001年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何振梁有69天都在国外或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申奥研究工作,更少不了请他参与。何振梁是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的英法文审定者之一。为了使北京的申办报告更为出色,他以自己精通英、法语言的优势字斟句酌。申办报告完成了,他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2001年 7月13日,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以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优雅的风度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精彩圆满的句号,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由衷的掌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严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最后归属是“北京”时,年过七旬的何振梁先生流泪了,“北京”二字虽然短暂,但凝聚了多少代、多少人的梦想与脚踏实地的努力,那一刻整个中国变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某个特定的事情上,你会被历史推到主要的位置上。当事情过去,你应该懂得离开这个中心位置,退到舞台的边缘,甚至离开舞台。”申奥成功后,何振梁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申奥背后


何振梁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既要履行*府体育官员的职责,尽可能争取国家利益,又要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考虑。可以想见,二者有时候会发生一些矛盾。无论当事者如何富有平衡的智慧,也难以让所有利益相关方满意,同时误解与隔膜也不可避免。连何振梁自己也不讳言,无论是国家体育总局还是北京市*府,都会有一些官员对他有意见。


何振梁的工作,是在东西方文化间做沟通,而且更多的层面上,需要引导中国有关方面熟悉、理解和适应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游戏规则。中国与国际接轨,无疑是一项比修建两条铁路更艰难的任务。对于每一个中国*府的相关人员而言,这难度不仅存在于技术上,也存在于内心情感上。


体育罗宏涛说,何振梁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中国的同事,如何与国际奥委会的人打交道,有哪些是不妥的。何振梁的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要得罪很多人。罗宏涛就曾亲自听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表达对何振梁的不满,其言谈中包含的意味是:有国际背景了、知道一些外面的规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吗?就可以指手画脚吗?李志坚在他的那篇见报文章中也说道:“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 中体产业的部门经理王奇回忆了一个细节:某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一位高官携夫人出席,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走上前来,首先与这位高官握手,何振梁在一旁提醒,应该先和高官的夫人致意,局长的神色显带尴尬。


与绝大多数官员的难以接近不同,何振梁是以国际奥委会的价值理念面对媒体,他是一个很受中国欢迎的人物。他总是尽量配合的工作,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王奇也曾是资深体育媒体人,他说自己认识何振梁20多年,对其充满敬意。在他眼中,这位长者与人交往,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范儿”。而采访国家体育总局的其他高官,则难比登天。


媒体这些年给了何振梁很多荣誉,这让其他一些认为自己也做了大量工作的官员们自然会觉得“不公平”。何振梁说,他尽量低调行事,避免给人以抢风头的印象。但特殊的国情和体制,还是让他的“国际范儿”时常遭遇尴尬。早在中国第一次申奥前后,另一位前国家体委的实权人物也对何振梁多有不满,他甚至在公开场合单单没有与何振梁握手。


2009年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披露内幕,直指何振梁“不听招呼,自作主张”,在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中支持金云龙而不是罗格,称此举险些给北京申奥成功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袁伟民书中的指责,何振梁回应: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编造出来的。2008年6月,在香港出版后又经国内节选的何振梁的《艰辛的辉煌――我的申奥日记》中对于袁伟民质疑的事件都有记述,也明确了联署提名金云龙与“支持”的区别,他也提及自己事先与好友罗格的充分沟通。整个经过并不存在背叛和阴谋。


何振梁说自己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了20多年,“不听招呼”的时候也有,但都是出于为国家利益考虑。比如讨论北京奥运会设项的时候,何振梁按国家体育总局的既定思路在为武术争取空间,这时有关领导又传话过来,要求也要为女子垒球争取一下。何振梁觉得无法同时为中国去争两项利益,便没有听从总局的指示。还有,总局方面在申奥的时候想成为主导者,何振梁则认为,北京市才应该是申奥的主体。还有一次“不听招呼”,是确定北京奥运会女子沙滩排球比赛地点。在申办报告中,沙滩排球计划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何振梁无法想象,如此庄严肃穆的地点怎么能进行沙滩排球比赛,他一再予以反对。该方案最终被评估委员会以安全和交通的名义否决。


何振梁与袁伟民的不睦,体育圈早有传闻。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只是二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在打向一位在任领导申述时,领导安慰何振梁:“你又受委屈了。”所谓“又”受委屈,事出有因。两年前,前国家体育总局*组书记李志坚曾在《中国体育报》撰文称,“由于宣传走偏”,造成了“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名实不符,所指显然是何振梁。


在中国,作为*府部门的国家体育总局与作为社会组织的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挂着不同的牌子,事实上在人员和工作上多有重叠。行*力量、国家意志与民间组织的交织,注定了何振梁难以得到他所期望的内心平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