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袁隆平援非13年,在非洲16个国家都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在非洲,短短10秒内就可能有1个人因为饥饿而死亡。

非洲的粮食危机,尤其津巴布韦和南苏丹最具代表性。津巴布韦公共服务、劳工和社会福利部常务秘书朱迪丝·卡泰拉去年3月表示,由于干旱导致粮食歉收等原因,预计津巴布韦将有超过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占全国人口40%以上。同年,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南苏丹代表马修·霍林沃思表示,南苏丹有万人口处于粮食完全危机水平,超过该国总人口的一半。除此之外,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由于水稻种植技术严重落后,管理不当,使水稻年产量无法满足国内人口供应,每年还需国外进口数十万吨大米才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年至今,袁隆平老先生和他的团队在马达加斯加开始长达13年的“援非”征程。袁隆平将中国的杂交水稻带到非洲,粮食最高产量比当地品种增产%之多,使得粮食紧缺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就粮食短缺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关我国50-60年代饥荒的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经历了一场大范围的灾难,使得国内人口损失多万,而农业产出量仅年就下降了15%。关于这场灾难的起因,曾有几十为专家学者进行过研究,至今也莫衷一是。我们这一代人没有体会过缺粮的日子,但多少能够从老一辈人的口中感受到当时的痛苦。三年的饥荒时期,尤其对于农村的人民,死亡的气息笼罩全村。当时百姓家中的口粮十分短缺,为了生存只能上山挖野菜,到后来连野菜都被挖光。

60年代人民啃树皮充饥60年代饥荒中的百姓

余华的《活着》中关于饥荒时期有这么几个点和大家分享:“村里大伙开始数着米下锅,积蓄下来的粮食越来越少,谁家也不敢煮米饭,都是熬粥喝,就是粥也是越来越稀。村里谁家都没有了粮食,家珍每天提着篮子去挖野菜,原本就虚弱的身子,又天天忍饥挨饿,病得越来越重。到后来,野菜也挖光了,有些人家开始刨树根吃,村里的人都陆陆续续往外出去要饭了,可城里人也没吃的了。”除此之外,书中说到:凤霞跟着福贵挖地瓜,在一块被翻腾了无数遍的田地上,有时候干一天,也只能掘出一根烂瓜藤。在那个荒年,食物已经成为最迫切的需求,虽然一块地瓜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可在那时,就是救命稻草。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家珍:”家珍坚持要一个人进城去看她爹。她一个人慢慢吞吞往城里走,身上都没有了肉,衣服变得松松垮垮,在风里荡来荡去。“。书中这样的描述的确是真实反映了国家那几年的苦日子。

在国家面临巨大粮食短缺问题的时候,袁隆平在年率领科研团队研究出”杂交水稻“。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这样评价袁隆平:”他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今天的非洲很多地方面临着粮食歉收问题,人民的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袁隆平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年纪轻的人不知道,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饥饿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并且老先生曾说过,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愿望之一。年至今,13年的”援非“征程,袁隆平老先生带领团队在马达加斯加克服种种困难,成功试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公顷,平均产量达7吨/公顷。而马国当地水稻原产量平均2.5吨/公顷。因为马达加斯加地理条件复杂,中国的农业技术专家组历经13年的努力,才成功培育出3中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水稻。据统计,马达加斯加总人口万,而我国推广的杂交水稻共计4万公顷,增产12万吨以上的稻谷,已经能够满足该国人民基本的粮食需求。

而后,团队走出马达加斯加,在非洲的16个国家都种上了金灿灿的杂交水稻。此后非洲人民将中国的杂交水稻从”魔稻“改口称为”擦拉贝“,意指最好的东西。

注: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