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特币到底要涨到什么时候现在买还来得及吗 [复制链接]

1#

比特币被主流经济学家和金融机构唱空了很多年,被权威大佬轮番抨击,却屡创新高。

最近比特币价格又在一路上涨。很多传统投资人在犹豫是否要买入比特币。最常见的是疑问包括:比特币到底是不是货币?到底有无价值?比特币价格已经这么高了,还能涨多少?

本文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申明:此文是分享给在金融市场有成熟投资经验的传统投资人的,并假设读者已经了解了比特币的基本运作机制。

传统货币

经济学家对货币的理解经过了几个时期,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已经普遍形成的货币概念。

在亚当史密斯和马克思的时代,货币被认为首先必须是一种商品,即具备商品本身的属性和价值。

这个结论主要是基于当时能观察到的历史记载。比如人们用各种金银铜铁等作为货币。这些东西首先是商品,本身具有使用价值。其次,它们方便储藏,携带,计量,不宜复制,较为稀缺,所以适合被选用作货币。

这类货币被认为是作为等价物交换的媒介。比如,如果一两银子能买一个冰激淋,那就意味着作为商品的冰激淋和作为商品的银子价值相等。

亚当史密斯

这个概念其实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的金本位的货币时代。那时的货币是可以刚性兑换黄金的。所以名义上还是基于商品价值的货币,虽然其实*府印刷的钞票早就已经大大超越刚性兑换的上限了。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货币才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信用货币。此时,经济学家们才在一头雾水的情况下,重新研究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主义的学派在这个时候才开始发展。

至今为止,还是有很多经济学家强调商品货币的优越性。这些经济学家很少会认可比特币。因为在他们看来,比特币不是商品,本身不具备使用价值。

毕竟,黄金可以有工业用途,可以做装饰,比特币能用来干啥呢?

信用货币不像商品货币具备使用价值,也不像金本位的货币可以刚性兑换抵押品。但是支持信用货币的经济学家,更加不认可比特币。因为信用货币的背后也是有价值支撑的。

比如,一个国家的货币一般都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是央行不是简单的印钞票。其发行的货币背后都有资产作为抵押。要查看这些抵押物,可以去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一般来说,会包括各类债务(比如住房贷款,企业贷款),权益资产(比如股票),其他国家的货币(比如美元)等。这些资产都代表着国民的经济实力。比如,偿还债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信用货币是由国民的经济体作保障的。相比之下,比特币的背后貌似没什么资产抵押物。

所以,比特币既没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支撑,又没有抵押资产的价值支撑,所以比特币没有价值,所以比特币必然很快归零。

这些经济学家的逻辑听上去都十分有道理。但正如文章第一部分所描述的,他们只是在自己看到的较为普遍的货币体系下得出的判断。

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当今信用货币体系诞生以前,没有经济学家认为它是靠谱的。如果不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耍赖”强行将美元和黄金拖钩,我们不会看到现在的货币体系。

这些专家通常认为,不符合已有理论的,就是行不通的。那么回顾历史,其实有不少例子完全不符合他们的理论,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比特币出现之前,有无既没有实用价值,又没有抵押资产撑腰的货币呢?

当然是有的。

比特币的雏形

上图里的石头,就是货币。在几百年以前,一个叫Yap的小岛上。岛民们用这个石头来做交易。

不要小看这个石头,现代经济学的不少大牛人都研究过它。比如,和凯恩斯齐名,货币主义的奠基人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篇论文研究过这个石头。

这些石头的体积非常大,重量甚至超过一辆车。村民们从另一个小岛上花很大力气才能运过来一个石头。

你肯定会问,这个货币怎么携带呢?

答案是根本不用携带。这些石头就放在那儿,只是村上的人都被口头通知到它是谁的。

每当有交易发生的时候,村上的所有人都被口头通知到这个石头被换手了。

更夸张的是,人们甚至不用看到石头就可以承认他的存在并且用它交易。

这些石头是村民从另一个岛上运过来的。有一次,一个村民的船被暴风雨打翻,石头沉到了海底,但是其他村民相信这个石头的存在。于是,这个石头还是被当作货币使用。

这个岛现在依然存在。虽然岛上的人已经用美元作为通用货币,但是石头依然作为一种货币,在特殊场合用于交易(比如处理重大的纠纷)。

弗里德曼

货币的本质

这个石头自身有商品使用价值吗?没有。背后有资产抵押吗?没有。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货币?他和黄金,信用货币的共同点到底在哪里?

其实很简单:人们都相信它们可以作为货币。也就是说,大家对这些东西能成为货币达成了共识,这是它们作为货币的最本质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出现过那么多种货币,有些是商品,有些是抵押,有些什么都不是。因为这些都不是必要的条件。它们被选择,或者被抛弃,只不过是因为人们选择了更好的能达成共识的东西罢了。

当然,要能达成共识,是有条件的。

Yap的巨石能达成共识,一方面是因为巨石是稀有的(要花很大力气才能制造出来的),持久的(不会很快腐烂),所以大家都认同它的这些可以作为货币的属性。但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基于石头作为货币而达成的共识很难被破坏。

一个岛上就这么些人,谁要赖账,肯定混不下去。要携款潜逃,你试试看搬不搬得动,搬动了你再试试看在别处怎么用?

商品货币之所以能有效的被大规模通用,也是因为在对应的环境里,人们对其达成的共识很难被破坏。因为货币本身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就算有人不承认它是货币,你还是可以当成商品来使用。这就给了大家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是共识形成的基础。

信用货币也是一样的。大家对其国民的经济实力,以及*府的信任不容易被破坏。事实上,所有纸币都是建立在对国家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不信任国家,你就不会信任国家会遵守金本位或者资产抵押为基础的货币发行,即国家可以赖账。

这也是为何信用货币必须由国家来发行的原因。因为国家是人民建立共识的最权威的依赖。毕竟,每个人都会依赖自己的国家提供基本的生活福利和保障。

更不用说,信用货币是无法刚性兑换的。大家之所以认人民币或者美元,并不是因为对资产负债表做了多么严格的计算衡量,而是对其国家的信任罢了。

所以,很多专家虽然看到了货币的形态,却没有看透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就是用来实现交易的。一样东西能实现交易功能,那他就可以是货币。而要能实现交易功能,其必要条件,就是必须对其能作为货币达成共识。

比特币的特点

比特币是否能形成共识呢?理论上比特币具有一切形成共识的条件。

首先,因为其分布式的账本记录法则,让交易者不用担心出现错账或者赖账的情况。

其次,比特币很稀有(总量有限并且很难生成)并且可以持久保存(不是物理货币,永远不会变质腐烂)。

再次,存储和交易比特币都很方便。事实上,相对于使用黄金和信用货币,很容易可以列举出一大堆比特币的优势。基于假设读者已经比较了解比特币的功用,我就不展开了。

然而,是否能形成共识,并不仅仅是由理论来推断的,而是需要事实来证明的。过去10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对比特币作为货币的功能达成了共识。

和Yap的巨石一样,比特币一开始只在小范围(IT)人群中使用。因为他们对比特币机理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又因为比特币的确可以很好的承担交易的功能,所以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它,认可它的人群也开始迅速扩张。

如今,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几千万人拥有比特币。一些商家,比如美国的星巴克,ATT等都开始接受比特币的支付。比特币的用户正在快速增长。

但这是否代表比特币是一种成熟的货币了呢?

显然不是。

判断一种货币是否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基于它的物价是否稳定,或者说它基于另一种成熟货币的价格是否稳定。比特币相对于法定货币(人民币或者美元)的价格波动是很大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用比特币来交易的人还是比较少,人们首先还是习惯用法定货币来交易。

设想,如果突然间全世界所有法定货币全部消失,大家都用比特币作为唯一货币交易。从属性上来讲,比特币满足所有货币的功能,它立刻就会提供稳定的价格。

那么你可能又会问,既然有了法定货币了,我们就不需要比特币了,为啥比特币还值钱而且一直涨呢?

这是因为人们对比特币和法定货币的共识基础不同。在很大程度上,这两者的共识基础是互补的,而不是重叠的。

比如,法定货币是中心化的,比特币的本质是去中心化的,法定货币可以无限发行,比特币是有限的。

在极端情况下,当法定货币的共识崩溃时,比特币就可能直接取代它。比如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比特币一度成为了主要交易货币。

在法定货币作为世界通用的主流货币的情境下,人们对比特币的共识看法不会是认为其重复多余,而是把他看成一个额外的选项,或者是意外保险。

这就好像,你上班可以开车,也可以骑自行车。大部分时间你选择开车,但如果交通严重堵塞,或者车坏了,那你就可以选择骑自行车。有选择肯定比没选择强。

在价格相对不稳定的前提下,人们对比特币价值的看法,更多是作为一种可持有的有价值资产,而非货币。虽然它具有货币的一切属性和共识基础,并可以被交易。

比特币的潜力

目前看来,比特币具有独特的共识基础,这也就给了他不可替代的价值。

尼采有一句名言:那些杀不死你的,让你更强大。比特币的核心持有者和维护者,这包括比特币早期投资人和矿场,对比特币的信仰是非常坚定的,否则你不会看到比特币价格在多次下跌70%之后再次创新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比特币作为资产存储,并且其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日常交易,那么比特币的价格就会越来越稳定。事实上,在过去几年来,比特币的波动性已经逐渐的减小。但是就目前比特币的实际使用人群和范围来说,还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

比特币30天波动率

要判断比特币长期的价格走势,基于经济学原理,是由其供需关系决定的。

比特币的供给端是已经被事先确定的。全世界最多不会超过万个比特币。但是需求端还有很大的空间。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作为货币消费的需求,和作为资产配置的需求。

作为货币,只要国家法定货币稳定,那么比特币必然只能作为次要的选项。但是比特币建立的区块链技术让其在跨国转账或者交易方面会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如果你从美国转账到英国,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而比特币的速度就要快很多。

全世界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之一Paypal刚刚宣布可以让用户自由兑换比特币,并将在年用在其支持的万个商家消费。这是比特币第一次被主流的大型支付平台作为通用货币接受。在这种情境下,我们很容易想象用户可以用比特币购买世界各国的商品,虽然这不会代替法定货币,但是会极大的促进比特币的普及。

相比之下,比特币作为投资机构资产配置的需求将会更大。相比法定货币,比特币最大的优点在于抗通胀,这一点本质和黄金类似,所以比特币经常被比作数字黄金。

然而此刻比特币的市值和黄金相比几乎忽略不计。我在前文《全球疫情后的资产估值,货币扩张和价值共识》一文中已经说明,比特币如果此刻达到黄金三分之一的市值,就意味着其价格要涨至少30倍。当比特币ETF被采纳之后,机构投资人的通道会被充分打开,其市值必然会突飞猛进。

在过去50年,黄金年化回报率高达7%以上。下图是黄金价格相对M2美元供给量的走线图。虽然黄金价格受到供给量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但可以看出它和M2在长期是大约同步上升的。在全球低利率,大量增发货币的大背景下,可以预见M2的供给量只会进一步大幅增加。

相比黄金,比特币更能抗通胀,因为黄金是可以不断被开采的(在未来可以在外太空被开采)。事实上,过去30年黄金的累计开采量已经翻倍。而比特币的总量是恒定不变的,并且现在已经被开采了接近90%。

需要提出的是,有人认为比特币的持有者可能很难有黄金持有者那样的”胃口“,因为黄金的持有者中有央行这样的*府机构。这么想其实夸大了央行的持有量。基于维基百科的数据,央行只占17.2%的全球黄金总量。大部分黄金是作为商品,投资品和工业用品来使用的。

当然,没人能保证央行在未来不买入比特币。至少,大型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初步买入比特币。

根据富达投资的调研,欧美25%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养老金,家族办公室,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已经开始持有比特币。根据保险公司Evertas今年9月的调研,这些机构里90%计划在未来会增加持仓。

持有比特币的风险

首先是市场结构的风险。

对于任何一种货币,其持有量的分布都是服从幂律分布(PowerLaw)的,即很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货币。通俗的说,它们是影响价格的”庄家“。

对于信用货币,庄家是国家央行和巨型投资机构。对于比特币而言,则是矿池和早期投资人。比如,有记录表明,目前挖矿机构大约有万个比特币。

因为比特币的庄家并非*府机构,其买卖相对随机,并且在缺乏监管的环境下庄家更容易操纵价格,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存在突然大幅波动的风险。然而只要不发生影响比特币的基础共识的事件,庄家发生集体抛售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低。

同时,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年来,比特币正在从大户向小户转移。根据bitcoin.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