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知识点总结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农耕和畜牧产生后,人类从食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的部分岛屿上,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
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
公元前年左右西亚开始向文明过渡,约公元前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东北非的埃及在公元前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在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作为法老陵墓的金的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古代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金字塔的建造,证明埃及人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之后恒河流域逐步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发展出种姓制度。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这种制度对印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6—前4世纪,北印度产生了多个重要的思想流派,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派别。它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在这里发展起来。它们数量众多,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个城邦。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权的寡头*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治的典型。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方针。城邦制度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造就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化。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历史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治史传统的奠基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但是,希腊城邦民主*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第2课古代世界的奴隶制帝国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古代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西亚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一度征服埃及,建立了历史上空前的大帝国。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公元前6世纪,波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实行专制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并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公元前3世纪,孔雀帝国把南亚统一起来。佛教广泛传播,逐渐演变为世界性宗教。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罗马帝国不断扩张,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其统治下,地中海地区保持了多年的和平。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4世纪末(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年东罗马帝国灭亡。
三、文明的交流
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伊朗高原;向西传入希腊,并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埃及和非洲。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传到到埃及和希腊等地,人类从此进入铁器时代。西亚的神话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发明了22个字母,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
公元前后,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两大帝国通过丝绸之路有经贸和文化交流。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先后有三批罗马商人分别从海路和陆路到达洛阳。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庄园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由于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和经济等各种权力。一方面,国王或皇帝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另一方面,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
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
法国国王15世纪基本统一了法兰西。英国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15世纪末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地位显赫。它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还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它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教会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位。随着欧洲走向稳定封建经济发展。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一度扩张,他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拜占庭帝国6世纪中期之后陷入混乱。奥斯耳其兴起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到17世纪末,俄罗斯扩张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权,之后半岛基本统一,八世纪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首都是巴格达(时间7、8)
二、奥斯曼帝国
兴起于两河流域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其人年灭掉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并把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6世纪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时间15、16)
三、南亚
4世纪笈多帝国征服了北印度,帝国时期的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13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为国教(时间4、13)
四、东亚
日本唐朝时候学习隋唐的制度(大化改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年(12世纪末),武士集团首领建立了幕府,掌握了国家实权,天皇成为傀儡(时间12)朝鲜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权,新罗统一半岛,建立了高丽王朝.14世纪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时间14)时间归纳:7、8;5、6;4、13;12、14
第五课古代的非洲美洲
西非
班图人的文明(农业:两甜一暖),(畜牧业驯养牛羊),(手工业冶铁技术)传到非洲大部。
东非:今埃亚有古阿克苏姆王国,一度强大。东非沿海兴起系列国家,贸易发达,城市繁荣,与阿拉伯商人贸易。
西非:盛产黄金,加纳、马里、桑海,桑海一度成为西非霸主。
南非:大津巴布韦美洲人培育了玉米、甘薯、马铃薯、番茄、花生等古文明有中美洲玛雅文明:有金字塔庙宇,有表意文字,数学20进位制,有零的概念。(两字即数字文字)阿兹特克文明在今天的墨西哥,发明了浮动园地,著名建筑太阳金字塔。
印加文明:在今秘鲁,15--16世纪印加帝国高度发达,帝国分区治理,贵族统治;调查人口,征兵征税;完善交通,发布*令等。
第6课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根本原因: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具体原因;1、人文主义2、行记诱惑3、商业危机4、侵略扩张5、传播宗教航海
条件:指南针、地圆学说、地理知识、造船技术,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等航海
4大事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时、、、前两事件葡萄牙组织,后两事件西班牙组织。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第七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和物种包括动植物的交换以及疾病的传播
例如欧洲人进入美洲,并把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欧亚大陆的物种与美洲的物种交换等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如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贸易的发展,欧洲非洲美洲三角贸易的发展等
三、早期殖民扩张先是西班牙葡萄牙,后来荷兰英国法国在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结果是,在欧洲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也就是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推动了欧洲的进步,从此,人类进入了大变革的时代
第8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文艺复兴运动
1、原因(1)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3)在意大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积淀丰厚,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2、实质: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新的思想文化,其思想核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高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欲主义,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生活的幸福,体现了资产阶级乐观进取精神。
3、代表人物:意大利人才辈出14世纪,产生了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三位著名人物,被称为“文学三杰”他们讽刺教会的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6世纪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后期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哈姆雷特》等,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治道德理念。
意义:(1)文艺复兴推动了自然科学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解放了思想,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剥削日益不满。
年,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德国宗教改革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形成了路德派新教,并在德国取得合法地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继德国之后,瑞士的加尔文教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新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15~16世纪之交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四、启蒙运动
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主义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和专制)黑暗的思想解放运动。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代表霍布斯、洛克。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自由、平等、法制、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等主张。启蒙思想家们都反对君主专制,但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三权分立。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欧洲其他国家也涌现出一批启蒙思想家。英国的亚当·斯密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主张自由竞争。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运动的集大成者,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意义:(1)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2)启蒙运动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3)同时也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第9课(英法美德意日俄7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随后,英国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年,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保证了议会立法和财*等方面的权力,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成君主立宪制国家,为英国开辟了和平渐进的发展之路。1
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年4月,波士顿附近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由此开始。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独立,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18世纪,法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年7月14日,法国爆发大革命。革命猛烈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资产阶级控制的议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年,拿破仑发动军事*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加冕称帝,废除共和国。年拿破仑帝国覆灭。然而,法国大革命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年,面临空前危机的俄国沙皇*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通过赎买得到土地。随后又进行其他改革,如实行地方自治改革、司法制度、等,还采取措施刺激工业发展。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美国独立后,经济获得发展。但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尖锐其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总统领导的联邦*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年,内战结束。联邦*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和德意志都处于分裂状态。意大利通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于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年统一,实行君主立宪制。
普鲁士和奥地利是德意志的两个最大邦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起用主张“铁血*策”的俾斯麦为宰相,决心通过武力统一德国。—年,普鲁士先后击败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成立了德意志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日本有识之士于年推翻幕府统治,恢复天皇权威,随后进行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府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英、美、法、俄、德、意、日等国通过革命或改革,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其背景是:1、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府积极推动经济发展。2、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3、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掠夺,获得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廉价的工业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4、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高,劳动分工细,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5、当时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技中心之一,科技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工业革命就开始了。
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是前者发展。
1、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18世纪30年代提高织布速度的“飞梭”开始,之后通过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
2、瓦特在年,改进的瓦特蒸汽机开始在棉纺织工厂使用。蒸汽机是英国工业革命中的标志发明。
3、交通工具的革命。19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从此,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叶,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及其他地区。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表现为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深远影响的成就;化学工业、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电讯事业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如:(1)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都有重要的发明创造,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巨大发展,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发展
(2)促使西方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发达国家出现了垄段组织。
(3)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4)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人口增加明显。
(5)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6)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行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侵略扩张,逐渐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一、诞生的历史条件
(一)、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英国宪章,德国织工)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二)、空想社会主义(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并提出了许多美好的设想,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三)、马恩的实践和努力(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总结运动的经验教训)
二、《共产*宣言》
内容(一)、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二)、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三)、肯定阶级斗争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四)、宣告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并阐明了共产*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
《共产*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年马恩积极参加欧洲革命。年马克思写成《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共产*宣言》中,马恩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
1、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这就是“第一国际”。它的成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年3月,巴黎爆发了革命,工人阶级建立了巴黎公社。公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家机器;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要求实行世俗的“全面教育”等。5月28失败。
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之后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葡萄牙入侵巴西,建立了巴西殖民地。拉美大部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被荷兰、英国和法国占据。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同时西班牙将菲律宾变为其殖民地。从17世纪开始,英国、荷兰和法国也加紧侵略亚洲,在南亚,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侵略印度,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在东南亚,荷兰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英国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美国取代西班牙,成为菲律宾的宗主国。在西亚,18世纪末19世纪英、法、俄等国将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俄国和英国控制伊朗。在东亚,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从15世纪开始,西方列强就侵入非洲。在北非英、法侵略埃及,最终埃及成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还入侵苏丹。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会议,协议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有效占领”原则。会议还决定,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因此,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地图上作业”的会议,19世纪晚期,非洲被瓜分完毕。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成为殖民地,拉丁美洲成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各国需要占领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一、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
原因1、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启蒙思想的传播影响3、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4、美国的独立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1
年海地的独立,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随后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取得独立运动的胜利。到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基本都已独立。独立以后各国大多*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加紧了对拉丁美洲侵略,拉美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
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赶走了独裁者。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二、亚洲的觉醒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另一方面,亚洲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开始“觉醒”,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的立宪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其中的代表。
年,印度成立国民大会*,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总罢工,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表明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治斗争的舞台。
—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革命期间,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外国势力,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年中国爆发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三、非洲的抗争
非洲人民的武装斗争有埃及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和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是突出的事件,埃及在反对英国的侵略中,出现了非洲第一个**—祖国*,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埃及反英的斗争中,爱国军官阿拉比领导的埃及抗英斗争影响巨大。年,苏丹爆发马赫迪反英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其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领导终于在年打败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一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必然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帝国主义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3、20世纪初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之间结成了德意奥三国同盟集团和英法俄三国协约集团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成了一战的导火线
二、战争的进程
欧洲战场有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年西线有马恩河战役,亚洲战场日本对德作战占领山东,到年双方处于焦灼状态。年西线有凡尔登索姆河战役,英德日德兰海战。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年同盟国战败,战争结束。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一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系列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惩治德国等战败国,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列强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2
、国际联盟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分,但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更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工具。
3、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4、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国家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无产阶级**作了准备。年,俄国社会民主工*举行二大,列宁的拥护者占了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的建立。列宁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临时*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策略,11月(俄历10月)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武装干涉,苏俄陷入内战。为了集中有限的力量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策”,其中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治危机。
年3月,苏俄*府决定实行“新经济*策”。“新经济*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有条件的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济,巩固了苏维埃*权。从“战时共产主义*策”到“新经济*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年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治经济体制,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但苏联的发展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其发展。
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在东亚中国国共两*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等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发动了反对荷兰的斗争,越南掀反抗法国的斗争。在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的斗争。
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国大*的领导下,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尼共产*领导了反对荷兰的斗争被镇压。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曾为此发表专文,对印尼人民表示深切同情。这些斗争中,印度的斗争别具特色。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基本按照甘地制订的行动计划开展起来。—年是运动的第一阶段。—年是运动的第二阶段。—年是运动的第三阶段。
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埃及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领导下,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摩洛哥在克里姆领导下反对西班牙和法国侵略的斗争。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墨索里尼侵略的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
阿根廷在共产*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成立联合*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最具代表性的是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和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桑地诺坚持武装斗争,成为拉丁美洲反帝、反独裁运动的一面旗帜。桑地诺领导的反美斗争迫使美军于年撤出尼加拉瓜。
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卡德纳斯任总统期间进行的民主改革最为突出,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一战后亚非拉大民族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战后,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组织。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张对内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面对年的经济大危机,走上了战争道路。在亚洲,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年,日本建立法西斯专*。在欧洲德国纳粹*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年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年,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至此,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个战争策源地。年,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实行绥靖*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推动了法西斯的侵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意日发动的二战,有一个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到全球战争的过程。
在亚洲,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二战的序幕。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作战的东方主战场。
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年初胜利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主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协同作战,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系列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朝鲜最终独立;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3、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4、成立联合国,年成立的联合国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等。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它也是大国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二战中欧洲遭受沉重打击,各国的国力严重消耗。而美国和苏联空前强大。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治和军事强国,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经济虽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治亦十分强大,因此,二战结束使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二战原因
1、资本主义经*发展不平衡的规律2、29~33经济大危机加剧国际紧张局势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矛盾4、西方大国的绥靖*策推动5、法西斯主义的本质使然
第18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主要措施:1、加大*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2、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调控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各国再次实行调整:1、适当减少*府对经济的干预。2、在国际上,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加强市场干预,维护经济秩序。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背景是(1)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2)两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科技发展。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
三、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上升。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原因(1)由于科技革命的影响、(2)第三产业的崛起(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工人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是一个与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不同的阶层。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白领工人”和中间阶层人数的增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因素。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国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当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福利国家”的建立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生存和稳定的重要基石。二战后的社会运动形成了人民民主斗争的高潮。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干预的办法缓解社会矛盾。社会运动最著名的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终于迫使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策为非法,二战后,妇女运动兴起,其目的是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对旧体制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全盘否定斯大林,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勃列日涅夫执*后期,热衷于搞个人迷信,作风专断严重;社会矛盾丛生。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终于使局势失控,年苏联解体。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苏联改革,始终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二战胜利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东欧国家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局剧烈动荡。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下,年东欧巨变,年德国统一,年苏联解体。共产*失去执*地位,社会*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经历了曲折过程。年,中国共产*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现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第20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二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在印度,在领袖甘地、尼赫鲁、穆斯林联盟真纳的领导下,积极争取印度独立。在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策,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老挝、菲律宾、缅甸、锡兰、柬埔寨、马来亚新加坡等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
20世纪50年代,非洲大陆也掀起民族独立风暴。年埃及建立共和国。之后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在年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
二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权。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巴拿马在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年至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加坡、韩国与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一起被称为“亚洲四小龙”。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年,非洲工农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发展之路艰辛曲折,它们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还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多种多样。
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还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局动荡。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贫富分化、贪污腐败等。
第21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原因1、同盟破裂2、称霸战略3、意识形态4、国家利益
冷战逐渐形成了*治、经济、地理和军事上的两极格局。
1、在*治上,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这篇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为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和工人*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2、在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3、在地缘*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德国分裂。
4、在军事上年4月,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苏联随即成立包括东德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终于形成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所带来的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与此同时,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多极化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经济的“起飞”并要要为“*治大国”的追求,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3、以中国自力更生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为标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治力量。4、第三世界崛起。年亚非国家万隆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治力量登上国际*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企图拖垮苏联。
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其重要表现是: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德国统一;苏联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等等。与此同时,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也过于激进和西化,放弃共产*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消失,导致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也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9·11”事件之后,迅速展开反恐行动。1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3年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这场战争造成中东局势进一步动荡,也使美国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1)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的欧洲联盟,继续向经济和*治一体化迈进。到年,欧盟包括28个成员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主张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欧盟的独特作用,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2)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在国际上举足轻重。(3)日本在保持经济大国的同时,将追求*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4)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5)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国际力量的对比趋于平衡。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2)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机构共同构成了调节世界金融、投资和贸易的三大支柱,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4)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5)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6)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在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因此,各国既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又要注意保卫自己的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发展。1、欧洲联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2、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3、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另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民族,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
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民族,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治解决。由于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切,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在发展方面,自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据联合国有关机构年的统计,全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资产占人类财富总量的近40%,而最贫困的50%人口所拥有的资产,仅占人类财富总量的1%。3、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争端、叙利亚内战导致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此外,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霸权主义和强权*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一方面,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另一方面,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
在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的平台。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一方面,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中国*府已率先身体力行,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活动课
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的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1、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中国*府和领导人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系列主场外交、多边峰会等不同层面,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3、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入(1)联合国安理会、(2)人权理事会、(3)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国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中生,要有正确、宽广的世界视野,要对人类的发展愿景充满信心,就需要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将我们现在的学习与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奉献青春。
在文末点个吧!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