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家读项建新14祁人跨越ldqu [复制链接]

1#

跨越“龙门”的诗人

——项建新其人其诗祁人

在庚子年爆发世纪疫情过后,迎来了新世纪第一个辛丑春天,正是牛转乾坤、欣欣向荣的季节。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肆掠多日的沙尘暴,被一阵春风吹得无影无踪……此刻,自然是满心欢喜的。恰在这时,读到项建新的《新写实主义》,看书名颇似一本理论专著,而读到里面的诗,又确是写实的诗,我随意翻到一首《人是什么变的》:“有一些人/是鸟变的/他们怕水/他们是鸟人//有一些人/是鱼变的/他们恐高/他们是鱼人//有一些人/是其它动物变的/你看他们长得/有些人像狼/有些人像虎/有些人像鸡/有些人像鸭/有些人像马/有些人像驴/有些人像猪……”不得不说,读建新的诗,我是心领神会的。

建新在新世纪诗坛是一个新面孔,有人以为他是新世纪才崭露头角的诗坛新人。其实不然,在70后的诗人中,建新是出道诗坛很早的。

年代初,诗坛泰斗艾青先生倡议成立诗人组织,臧克家、张志民、邹荻帆等一批老诗人联名申请由中国作协向中宣部申报,年5月中宣部同意成立学会的批文下来后,我和张同吾先生就开始筹备创建学会,并于年在民*部正式登记注册。学会成立最初的三四年,办公室就是我的住所——北京旧鼓楼大街西绦胡同13号西门,一个半地下室里的二居室——直到年底,才搬到沙滩北街号老文化部院内,原中国作协的防震简易楼里办公。学会成立之初,由于缺少经费,当时还买不起打印机,所以会员证都由我亲手填写。记得当时有两位学生诗人,一位是海南琼州大学的李孟伦,一位是河南大学的项建新,他们是当时年龄最小的会员。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见过项姓,因此填写会员证时不由得想到西楚霸王,印象颇为深刻。

光阴荏苒,0多年过去了,当年两位最年轻的会员已成为知名人士,李孟伦如今是海南省诗歌学会的会长,项建新则是坐拥全球数亿用户的“为你诵读”平台掌门人——看见他们,我便回想起学会创业初期的甘苦,从他们身上仿佛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大约是新世纪的第15个年头,我与项建新才得以第一次见面,他来诗歌万里行组委会办公室找我。第一眼看见他,我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后来他将会员证拍照发来图片,我确认是自己的笔迹,便很感叹一本会员证他竟保存了二十余年——我心里认定,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彼时,项建新已创建“为你诵读”APP,在互联网领域大显身手,可谓成功人士。之后我们不时见面,每次他都执意地尊称“祁老师”,我想,许是那一段历史的缘故吧,抑或是他以此纪念自己的青年时代。而我视建新为兄弟,年龄虽然小我十多岁,但他在文化产业创新经营方面的禀赋和能力,却是我应该学习的。我十七年前策划诗歌万里行项目,就是想探索一条诗歌文化产业的路子,在这方面建新与我有着共同的话题,这使我们有了更为亲密的往来和更深的友情。

建新的诗集出版后,希望我写一点文字,我欣然应允,但却迟迟没有下笔。我在想,建新其实并不需要我的评论,新当选的第五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兄所作的序文,对他从诗到人已有精彩的推介;李犁、周占林等诸多诗人、评论家的文章,对他的诗歌创作诸多方面也都各有独到的见解。而建新自然也无需我为其做吹鼓手,“为你诵读”的创业传奇早已在各类大众媒体见诸报端。我想,建新无需他人来映衬某种高度,他是珍惜与我曾经共同的一段历史,抑或亦师亦友的缘分!而这,乃是诗人之间最可珍贵的。

建新出生于浙江兰溪一个叫梅江的地方,他的母亲在摘茶叶挣工分的劳作中,将他生在了山上的看山铺子里,此山名曰“龙门”。但建新母亲不曾料到,她对“龙门”的贡献不是摘茶叶,而是在“龙门”茶山产下的男婴,后来会成为跨越“龙门”的一位诗人。

建新的文学天赋在小学三年级就表现了出来,年他的处女作《我家有只大公鸡》在《中国少年报》发表,这使他从此更加钟情于文学。年他考上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入新华社当记者,年又调入中华工商时报做财经记者,与当时的副刊编辑邱华栋成为同事,而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著名诗人、作家邱华栋那时也许尚未察觉到身边还潜伏着一位诗人兄弟。

建新有一首诗《天上的星星》,想必是在写他自己:“人生就像爬树,等爬到了树顶,就化作了天上的星星”。建新大学毕业后之所以大隐隐于诗坛,是否就是爬树去了呢?事实上,几乎所有认识项建新的人,恐怕都未曾料到,一位在大学时代便已出道的年青诗人,又突然消失,在沉寂0年后,会以“为你诵读”的姿态重返诗坛,成为新世纪一位新归来诗人。

面对回归诗坛的建新,在他介绍“为你诵读”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时,以我多年来对诗歌传播领域的了解,和作为一名诵读爱好者的兴趣,使我对“为你诵读”有着高度的认同感。这款"为你诵读"APP与曾经名噪一时的“为你读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