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年战争爆发时,美国人民在站在哪一边的问题上是有分歧的。许多新来的移民和有权势的早先来到中西部的人们都是来自同盟国,而爱尔兰少数民族当然是反英的。交战双方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
美国参战
威尔逊宣布中立,抗议德国以英国诸岛周围作为战区(年2月15日)。“卢西塔尼亚”号沉没(5月7日)后,威尔逊向柏林发出警告,并迫使德国皇帝在“苏塞克斯”号巡洋舰事件(年3月24日)后对潜艇战有所收敛。与此同时,协约国以现购自运的方式从美国购进大量战争物资。
1.早期的准备
德国在墨西哥的活动以及在美国所进行的破坏和宣传使美国人感到紧张,因而到了年美国人已愿意由*府采取一项加强国防的计划。海军部长丹尼尔斯要海军进行克制,可是在伦纳德。伍德将军、陆军部长加里森以及西奥多·罗斯福的领导下,一场加强军备的运动半官方地进行着,并且取得了成就。但是备战的道路绝非是平坦的。海军将领们对于扩充海军早已有所筹划,陆军将领们则感到考虑一个庞大的陆军计划是件难事。丹尼尔和加里森都要求他们自己的部下开阔思路。
其结果便是年12月所制订的那个仅以阻止德国对美国入侵为目标的防务计划。而且这项计划还要取消国民警卫队。国民警卫队立刻强烈要求对此计划进行修改。陆军部则另行考虑建立一支赴欧参战的部队。年6月国会通过了国防法案,批准建立一支十七万五千人的正规军,一支新的由联邦控制的四十七万五千人的国民警卫队,一支后备队和一支由志愿人员组成的部队。同样,年8月29日批准建立一支“举世无双的海军”。
上述两个方面的建设打算用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与此同时海运法则加强了后勤保障。这时,由于革命而四分五裂的墨西哥对潘乔维拉进行袭击使陆军动员了起来。这是一次难得的战前检验。因为墨西哥的战争迫在眉睫,所以这次动员也包括了新的联邦国民警卫队(年6月18日)。美国已拥有一支庞大的大陆式的军队,这支军队于年4月以后依靠征兵和工业来维持。
威尔逊重新当选总统后就设法调解这场战争。但是德国重新展开了无限制的潜艇战(年1月31日),企图以此夺取胜利。英国海军情报局截获并公开了齐默尔曼照会。国会于4月6日按照亲英派的愿望向德国宣了战。然而,美国却从来没有正式地成为协约国方面的一个成员。
2.美国的准备(-年)
军火是美国对协约国的主要贡献。大规模的造船,枪炮制造和飞机生产等工作都在加速进行。如果不想让俄国国内革命削弱了俄国的力量,这对德国是有利的,通过饿死英国和颠覆法国的手段而取得胜利的话,时间就是极其宝贵的了。美国通过了选征兵役法案;驱逐舰被派往国外担任护航任务;一支美国远征军得到了训练;*府掌管了铁路;对农民提出了生产更多粮食的要求。
遗憾的是,陆军部和海军部都没有做好参战的准备,因此只好仓促草拟计划。由于从未有人要求陆军参谋部制定计划,因而它也没有制定计划的主动性。计划的制定这时主要由约翰·潘兴将军在他驻法国的司令部里进行,这使华盛顿的陆军参谋长佩顿·马奇大为恼火。潘兴在补给品未能到达时对供给部门的官员的这种过失所提的抗议很有效,到年年中这些部门便直接置于参谋部的管辖之下了。
与此同时,潘兴还反对把美国部队零零星星地用来加强协约国的防线。在威尔逊总统的支持下,他坚持要有一支一百万人的美国军队于年6月1日前做好战斗准备。尽管控制海运的协约国表示反对,但他还是如愿以偿了。随着军事形势的恶化,他们认识到了只有美国大规模参战才能取得为使德国屈服所需的进攻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年)
1.背景
在年到来时,协约国方面不景气,而德国则很得势。威尔逊效法劳埃德·乔治搞了一个叫做十四条的和平计划,企图以此抵消德国使俄国成为非交战国而取得的成功。俄罗斯这个国家随着乌克兰的独立而瓦解,并于3月在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签订了和约。在东线全面达到战争目的以后,德国人现在要么就是谈和要么就是继续打下去以夺取全部胜利。他们选定了后一个做法。
当时,封锁使同盟国感到窒息,而美国的作战物资,尽管还不是人员,不断地加强着协约国的力量。但是,正如富勒所指出的,德国把从俄国前线解脱出来的七十个师集中到西线,不是去进攻斗志消沉的法军,而是去攻打顽强的英军,这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德国未能突破英军的防线也就输掉了这场战争。
2.德军的进攻
海格在计划一场新的进攻,但德国人赶在他前面,于3月21日发起了攻击。步兵以新的战斗组队形穿过雾气和毒气弹向前推进。这种新的队形是德国的奥斯克·冯·胡蒂厄发明的,并曾在里加和卡波雷托经受过实战的检验。这些部队配备了自动武器,轻型火炮,并运用战术上出敌不意的短促轰炸。为了保持向前突进的锐势,他们还实施跳跃式前进,绕过一些据点,让这些据点不起作用。
英军战线上防守薄弱的南翼遭到突破,形势险恶,英军有可能会被德军赶回到海峡里去。德军向前推进四十英里后,后勤保障就支持不下去了,地面情况也使各预备队师无法通过。德军的首次突破使协约国不得不采取长期遭到抵制但确是合乎逻辑的措施,这就是派一个总司令去充实在巴黎新成立(年11月27日)的最高军事委员会,由这位总司令统一调动所有的预备队。福煦最初被委任统一指挥西线作战(3月26日)。德军对利斯的第二次进攻(4月9日-29日)开始后,他又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4月14日)。
德军对利斯的进攻和对亚眠的进攻一样,只不过形成另一个突出部罢了。德军尔后就向法军展开了攻击,再次前进到马恩河,并进行了第三次埃纳战役(5月27日-6月6日)。在马恩河,鲁登道夫的部队遭到刚刚开到而且是首次参战的美国部队的挫败。鲁登道夫这次竟又前进了四十英里,这使他大大感到意外,因此放弃了在弗兰德打败英军的想法,而准备以他的全部兵力对付法军。他希望使用这种打法分散英军预备队,像他所希望的那样把它们调去保卫巴黎。
梅斯(努瓦荣一蒙蒂迪埃)之战(6月9日-14日)的准备很仓促,德军没有达成前三次进攻中所达成的那种战术上的突然性;实施牵制战术的法军取得了成功,而德军则进展甚微。美军在6月4日提埃里堡防御战中第一次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德军7月15日发动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进攻,企图在兰斯两侧突进。面对恢复了元气的协约国部队,斗志低落的德军无所进展。三天之后,福煦下令发动了那个决定性的反击。
3.协约国在西线向胜利进军
福煦的进攻使鲁登道夫慌了手脚,并把他赶回到兰斯——苏瓦松一线。鲁登道夫无法突破法军那条得到炮火支援并由一系列据点组成的新的纵深防线。他无法对成百万的伤亡加以补充,而协约国军则可以新的美军师为兵源进行补充。这些庞大的美军师每个师有两万八千人,相当法国的一个军。这支预备队对大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福煦谨慎地控制着协约国这支新组建的中央预备队,并在7月18日-8月6日的埃纳——马恩河进攻中使用了这支部队。
这次进攻占领了德军在苏瓦松和兰斯之间的突出部,使前线的横向联系得到加强。战斗沿韦斯尔河一线重新稳定下来。协约国军士气大振。8月8日,海格用四百五十辆坦克开始了亚眠战役。(富勒将军声称,这一仗不仅导致了德军的崩溃,也导致了战争方面的一场革命。)德军大批投降,战线(于9月3日)退回到兴登堡防线,即3月份德军进攻的出发点。正如潘兴始终强调的那样,美第一集团军在夺取圣米耶尔突出部中说明了这支部队是可以在它自己的指挥官的率领下取得战果的。福煦随即决定发动大规模进攻以夺取两个主要的铁路中心:莫伯日和色当。
这是德军向德国撤退所要通过的地方。如果占领这两个中心,德军的撤退就可能会变成溃逃。为达到此目的,福煦开始了马斯阿尔贡进攻战(9月26日-11月11日)。美军第一、第二集团军顽强地向前推进,切断了梅斯一梅齐埃尔铁路,英军在北方向东努力地推向里尔和康布雷。但战线两头的前进都比预计的来得缓慢。与此同时,同盟国内部的崩溃逐渐削弱了德国的地位。鲁登道夫于9月27日要求停战,德国*府建议组织一个民主内阁以便把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左派*治力量。
与威尔逊总统开始了和平谈判。在鲁登道夫做出继续打下去的决定后,他的辞职于10月27日被接受。10月间,英军已沿海岸线前进到布鲁日。在其东方的美国部队也于11月10日抵达色当。德皇听说他的军队可能不再效忠他,于11月10日逃往荷兰。11月11日晨,停战协定在福煦的火车车厢中签字。这项协定打消了敌军司令可能有过的那种在停战即投降后重新开战的念头。
德国人必须撤出莱茵河以西的全部领土以及罗马尼亚、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和俄国,而且还必须交出卡车和火车头各五千台,货车一万五千台,德国潜艇一百六十艘以及公海舰队。协约国对德国的占领开始于12月1日。大战结束了,但战斗一直持续到年。
4.其他战场
(1)意大利
在意大利前线,迪亚兹于年6月跨过皮亚韦河发起新的攻势,但被击退,损失了十万人。意军士气再次低落下去。10月24日,迪亚兹在维多利奥威尼托试图再次进攻。由于奥匈帝国已开始崩溃,他终于有了胜利的保证。意军进入了的里雅斯特(11月3日)和阜姆(11月5日)。
(2)东线
年3月3日,布尔什维克签署了布列斯特一里托夫斯克条约,放弃波兰、立陶宛、乌克兰、波罗的海各省、芬兰和南高加索。德国奥地利立即派兵从乌克兰这个大粮仓把布尔什维克清除出去,并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5月1日)。六天后,德军结束了芬兰的内战。罗马尼亚在年末一次短促的战役中被迫退出大战,并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年5月7日)。
另一方面,佛朗赛·德斯伯雷率领重新组织的协约国军队击败了保加利亚,他是从萨洛尼卡出发在一条从阿尔巴尼亚到斯特鲁马河之间的宽阔战线上向北推进的。保加利亚在6月份派出人试探和平。但最后还是塞尔维亚在莫那斯提尔一多伊兰战役中的胜利(年9月15日-24日)促成了和平。保加利亚在萨洛尼卡停战协定上一签了字,协约国军便渡过多瑙河(11月10日)开进色雷斯以打通两个海峡。11月8日他们解放了罗马尼亚,罗又重新参战。同时,11月4日意军沿亚得里亚海岸到达安蒂瓦雷,但塞尔维亚军队三天前已攻下了他们自己的首都贝尔格莱德。
(3)中东
年下半年,将军埃德蒙·阿伦比爵士接过了苏伊士运河以北的英军指挥权。10月份他发动进攻,并在第三次加沙战役中成功地突破了土耳其军防线,这是默雷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役中(年3月-4月)运用正面攻击所没有做到的。12月8日,阿伦比进入耶路撒冷。由于年3月德军突破以后协约国在西线方面的需要,下一步行动推迟了。然而,阿伦比得到新的增援后,于年9月18日又向麦吉多发起了进攻。这一仗真是一个杰作。
在第三次加沙战役中,他先向左佯攻,尔后击退土军的右翼,但在麦吉多他却运用了相反的打法。他采取了有效的欺骗性措施,又掌握着绝对的空中优势,便沿海岸前进,用装甲车和骑兵突破重要关口,切断土军的铁路线。空中力量帮助他使战败的土耳其军陷入溃逃。10月底,阿伦比在劳伦斯的阿拉伯非正规军的援助下,已沿海岸长驱三百英里到达阿勒颇。10月30日,土军接受穆德罗斯停战协定。11月12日,协约国的舰队驶进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和约与其他条约的签署
1.凡尔赛和约
年1月18日协约国开始正式处理这场战争。在和约草案完成(5月7日)以前一直把德国人排除在外。法国人坚持要求割让莱茵河左岸(西岸),说这是法国的安危问题。英国、美国、意大利予以拒绝,但同意法国人控制萨尔煤田。法国接受了英美一项条约,保证在德国进攻时给予援助。但由于没有得到美国的批准,此项条约从未生效。在年洛迦诺协定之前,法国一直感到不安全。德国人在认真考虑了再继续进行战争的问题之后,于6月28日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
德军被限制为十万人,不得装备火炮、坦克和飞机;士兵的服役期为十二年,军官的服役期为二十五年,以防止德国人用提尔西特之后的办法源源不断地把人送到军队锻炼以形成一支强大的后备军。总参谋部被废除。海军被限制为六艘巡洋舰、几艘陈旧的战列舰和相应数量的其他舰只。潜艇被禁止。赫尔戈兰的要塞工事将予拆除。协约国将占领莱茵河地区十五年,莱茵河右岸(东岸)一个三十英里宽的地区将实行非军事化。除其他的经济惩罚外,德国还要负担各国占领军的费用。这些条件实际上必然要引起德国民族主义的重新抬头和最后军人的重新掌权。
2.其他条约
一系列的条约处理了大战的各种遗留事项,对战败国的军事力量普遍地加以限制。奥地利接受了圣日尔曼条约(年9月10日);保加利亚在纳伊签了字(11月27日)。对新独立的匈牙利的处理被推迟了,它遭到了贪婪的邻国的入侵,入侵者后来经过劝告于年12月撤出了。匈牙利在特里亚农签了和约(年6月4日)。这时的匈牙利的领土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那么大,人口仅为原来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3.土耳其
俄国沙皇*府垮台、布尔什维克拒绝承担义务并将秘密条约予以公布基马尔·阿塔图克领导的强大民族主义运动的掀起以及美国对两个海峡和亚美尼亚问题的不感兴趣,所有这些均使土耳其问题的处理复杂化了。意大利企图从安那托利亚割取一份土地(年4月29日)。年5月15日希腊军队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在士麦拿登陆并向内地进发。协约国军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年3月16日)。土耳其苏丹在赛佛尔条约上签了字(年8月20日),同意两个海峡非军事化,并放弃了对非土耳其族人居住的土耳其领土的所有权。但是,民族主义者拒绝接受这项条约。
穆斯塔法·基马尔劝说意军撤退了出去,又与苏维埃俄国单独媾和。希腊军队开始进攻(年3月23日),但在萨卡里阿遭到土军顽强抵抗而未能到达安卡拉(8月24日-9月16日)。这时,协约国就试图在希土之间进行调停以便自己脱身。土军进行了反攻(年8月18日),在士麦拿把希军赶下了海(9月9日-11日)。英国派出一支小部队在查纳克登陆,但后来又不得不就穆达尼亚条约进行谈判并撤回了这支部队。两个海峡终于在国际管辖下实行了中立化,土耳其也接受了洛桑条约(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