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这块被誉为"黑色大陆"的土地,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但在最近几十年里,非洲的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一些非洲国家的发展速度惊人,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社会和文化建设方面也成就斐然。然而,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却常常让外界感到莫名其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非洲一些地区富人和穷人在食物选择上的巨大反差。
在许多非洲国家,玉米面是主食之一,但制作玉米面的工艺并不简单。首先需要将玉米浸泡数日,然后将其磨碎并反复过滤,去除玉米皮和其他杂质。这种精致的加工过程需要大量人工,因此制作成本很高。所以,能经常食用纯正玉米面制成的玉米粥、玉米饼等食品,就被视为富人的标志。
贫穷家庭无力承担制作玉米面的高成本,常常只能食用一些粗糙的替代品,比如用玉米粗粉掺和其他食材制成的玉米窝头或玉米糊。即使如此,玉米作为主食成分仍然牢牢占据着他们的餐桌。这种现象在撒哈拉以南的一些非洲地区尤为明显。
在埃塞俄比亚,有一种叫做"英杰拉"的玉米面食品就被视为上等食品。制作英杰拉需要将玉米反复浸泡、研磨,最后将精细的面粉和发酵面团拌和后,用特殊的平底锅加热烘制。这道精制玉米面食物的制作过程之繁琐,令人联想起日本手工和面的拉面。只有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才有经济能力常食这种食品。
而贫穷家庭只能以面粉和其他粗粮的混合物制作一种叫做"英杰拉阿博"的劣质替代品充饥。阿博在当地语中的意思就是"被拒绝的东西"。可见,阿米哈拉人对粗糙的玉米食品多么不屑一顾。
如果说玉米面被视为富人食物,那么在许多非洲沿海地区,鲍鱼和龙虾却是贫民常食。
鲍鱼和龙虾虽然在世界其他地区属于珍馐佳肴,但在非洲,由于这两种海产品十分丰富和常见,所以反而被贫穷阶层视为低级食材。富人们宁可食用一些稀缺的食材,也不屑于吃这些"平民百姓常吃的东西"。
在津巴布韦,贫穷的手工渔民常常将捕获的龙虾和鲍鱼直接煮熟后就食用,或是用很少的调料简单烹调。有时只是加入一些盐和辣椒粉,就当做主食吃了。
相比之下,中产阶级家庭在食用龙虾和鲍鱼时,就会进行更复杂的烹调,加入大量香料和其他成分。而富人们往往会要求餐厅将龙虾、鲍鱼等制作成前菜或主菜的附件,与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食用,从而凸显其身份地位的象征意义。
在几内亚这个国家,情况就更加夸张了。那里出产的鲍鱼和龙虾完全被视为贫民食品,富人们宁可在家中养殖一些罕见的野味,也不愿沾染这种"下等食物"。
非洲地区在食物消费方面的种种"反常"现象,折射出一些深层原因,令人不得不反思人类食物文化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摆阔"心理在起作用。无论在哪个国家,富人都有一种追求与众不同的心理,他们更重视食物的身份象征意义,而不是营养价值。过于常见的食材往往就被视为"俗物",因此就有了上述情况的出现。事实上,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人造肉等代价较高的食品也常被富人们视为时尚,可见这种心理影响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是地方饮食习惯的顽固性。龙虾、鲍鱼这类海产品虽然在世界其他地方被视为珍馐,但在非洲,它们由于长期存在于当地人的食物结构中,因此就形成了常见的"贫民食品"的印象。改变这种固有印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中国国内就常见这样的状况,很多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也由于习惯原因,被很多地方人认为是"地地道道的草民食品"。
最后,这些现象也提醒我们,食品营养教育的重要性仍旧被广大民众所忽视。富人们由于观念的局限和身份需求,反而食用了不太营养的食物;而很多贫穷人家由于无知,也会错失很多本地食材的营养价值,这无疑是令人惋惜的。
总的来说,非洲这些独特的食物文化现象折射出人类对食物心理认知的复杂性。面对这一现实,我们需要客观反思,才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清晰的认知,避免一味将局部现象简单化。让我们期待,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不同的饮食文化能够有更大程度的融合,让营养健康成为每一个人消费食品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