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韩若冰十点科学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生态系统恢复。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如今,需要1.73个地球,才够养活全人类。
人类的生态消耗早已让地球不堪重负。
图虫创意
作者|韩若冰健康传播方向硕士
地球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生物质,承载着数十亿人类,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资源富足的安乐乡中。从一日三餐、四时衣物,到电子设备、交通工具,我们从地球获取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这些可能是不经意的日常,但你可曾想过,如果全世界所有人消耗的资源加起来,会有多少呢?我们的地球真能生产如此多的资源吗?答案或许不容乐观。
研究显示,年,人类的生态消耗超出地球生物承载力的73%,也就是说,需要1.73个地球生产的资源,才够养活所有人类。而且随着人类持续预支生态资源,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们消耗地球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来自网络
人类欠地球多少生态债?
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农业产量提升,全球的生物承载力平稳增加,但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人类对生态资源的需求更是节节攀升,远远超出地球的生产供给。如果要算一笔全球的生态账,人类拿到的账本早已收不抵支,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
研究显示,年,人类的生态消耗已经超出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9%;到年,这一数字飙升到73%——这就好比,地里只结了个新土豆,我们却吃掉了个,也就是说,如果要保持地球生态的可持续性,需要1.73个地球,才足够养活所有人。在年新冠疫情导致居家隔离、需求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全球生态赤字仍然达到了56%。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入不敷出,往往会精打细算,尽可能压缩开支,重复利用手头资源。可是面对长期存在的生态赤字,人类却要迟钝得多。一些人认为,生态超支对经济的可见影响只会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事实果真如此吗?4月26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的新研究报告称,地球的生物承载力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低收入国家在背负生态债务后,更难走出贫困处境。
背负生态债务,让贫困越陷越深
假如一个村庄有四户人家,张家贫困但有耕地,王家钱多耕地也多,李家不事耕作但有钱买粮,赵家最悲惨,缺钱又缺地。那么可以想象,由于资源分布不均,如果突发天灾导致作物歉收,每家每户受到的影响各不相同。
世界上的国家也像这四户人家一样,可以按照两个衡量指标划分为四种类型:一个指标是,国境内有没有足够的资源,即一个国家的净生物承载力(总的生物产能减去生态消耗);另一个指标是,是否有足够的财富,可以通过向别国购买的方式,弥补资源短缺。
图中纵轴表示国内净生物承载力,横轴表示国内人均年收入(取年的数据)。依据这两个指标,可以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四种类型。|[1]
研究发现,在全球生态超支不断加剧的同时,生活在低收入和低净生物承载力国家(LD象限,如印度、津巴布韦等)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年,这部分人口共有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7%,到年,则增长到了5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72%。
这些经济体原本生物承载力便有限,低收入更限制了他们从全球市场上购买生物资源,既阻碍了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也剥夺了消除贫困的机会,只能绝望地陷入“生态贫困陷阱”。一旦遭遇轻微的经济衰退,或者恶劣的气候暂时降低了生物产能,这些国家的粮食和能源安全就可能受到威胁,居民也因此面临灾难性的处境。
低收入和低净生物承载力的国家,生物资源安全更容易受到威胁。|图虫创意
那么资源贫瘠、但收入较高(HD象限,如阿联酋、日本、德国等)的国家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呢?恐怕也很难。这类国家人口仅占全球14%,却消耗着地球一半以上的生物产能——如果全人类都按照这个水平消耗资源,需要3.67个地球才能实现生态上的收支平衡。就目前而言,只要他们还有能力购买资源,就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生态消耗水平,但这显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模式。
应对生物资源危机,需要全人类的共识
在历史上,生物承载力的局限性往往只是区域性的,而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全球生态系统都在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人类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预支生物资源,破坏自然的可持续性,例如过度捕捞导致渔业崩溃,过度砍伐导致雨林缩减。由此导致的生物资源危机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国家头上,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生态超支的反馈或许不像账本数字那么直观,比如,温室气体排放超标并不会让地球一下子热到无法生存;一片淡水湖泊或许在逐渐萎缩,却仍然可以勉强维持人类的超支势头。然而,自然反馈的延迟,却也让人类“不知大厦将倾”,难以产生切身的危机感,反而继续浑浑噩噩地预支资源。
随着人类世的到来,全球生态系统都在遭到史无前例的破坏。|图虫创意
在世界人口和资源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之下,生物资源安全对每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为此,研究者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之道:
地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维护可持续的生物承载力。
城市——追求空间紧凑、功能集成的城市,减少交通需求。
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利用可再生能源。
食品——仅食物需求就占据了地球生物承载力的50%左右,应减少食物浪费,改进食物的生产、分配、加工过程。
人口——优化家庭结构,减缓人口增长。
流落火星的宇航员在种土豆,寻找一线生机。|来源:电影《火星救援》
科幻电影《火星救援》里面,马特·达蒙饰演的孤独宇航员在火星上孜孜不倦地种土豆,那是他唯一的新鲜食物来源,是仅有的活下去的希望。
与贫瘠的火星相比,地球生态系统要富足得多,甚至可以让人类怀着好奇,探索红色火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没有人希望,人类的最终命运,是耗尽地球的资源,被迫流落到火星,或者某个遥远的星球上种土豆。
很难说,如果我们每个人保持低碳生活,是否能扭转趋势,但只有所有人形成共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才不会如温水煮青蛙般,深陷危机而不自知,才能及早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蓝色星球。
编辑|戴靖师陈天真
参考资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