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4月28日17时30分,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中国第14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一行10人来到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受到大使的亲切接见。其中,有两医院的医生:李达德、宋湘红。
“争当民间的外交官。”医院的骨干,李达德、宋湘红放弃在浏阳舒适的工作环境,驰援医疗资源匮乏、诸多疾病肆虐的津巴布韦。
踏上非洲大陆,开始为期两年援助
4月26日,宋湘红踏上了非洲大陆,开始为期两年援助津巴布韦的工作。津巴布韦是艾滋病的高发区域,“医生平常手术时被针刺破手指之类的事是家常便饭,但在这里就可能成为问题。”
宋湘红告诉记者,津巴布韦*府不允许随意检查病人是否携带艾滋病毒,只有医生在手术中遇到被刺破情况才可以申请检查这个病人。这也就意味着,在第一时间医生不知道是否感染艾滋。
“每次手术前,麻醉师要先经历这一关。”作为一名麻醉师,宋湘红坦言,每次麻醉时,需要将每个病人当做艾滋病患者看待,全副武装进行麻醉,带双层手套、双层口罩,“第12批医疗队中有一位骨科的医生意外受伤,随后检测出这名病人艾滋病毒呈阳性,吃了28天预防艾滋病的药物,幸好没有感染。”
生活上,宋湘红也需要精心应对。津巴布韦的水碱性很重,这让宋湘红犯了难,烧开后水面会出现一层厚厚的悬浮物,水底也有一层沉淀物,还带有很重的异味,“放一点家乡的茶叶,水的异味才没那么重。”
每次出门散步,感觉就像在家门口
但尽管如此,津巴布韦还是给宋湘红等人留下了好印象。
“驻地的环境很好,安保措施也比较好,有电网、报警系统……”在4月27日的日记里,宋湘红写道:最初想象的津巴布韦是一个脏乱差的地方,然而津巴布韦人民却给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居住环境、最热情的接待。
在津医院中,放射科的医生都是空缺的,作为放射科医生,李达德将担负起医院做放射检查的病人任务。当地放射科的机械师雅各布坦言,李达德等放射科医生在津巴布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地区都在依赖着他们几位医生。
“街道上许多人看到我们经过时,都会热情地用英语跟我们打招呼。”每次出门散步,李达德都感觉在自家门口一般,津巴布韦居民用实际行动表达他们对中国医生的尊重。
看到路旁有个西瓜摊,李达德走上前买了几个,原本10美元三个,可李达德10美元却捧回了4个大西瓜。一番交流后,李达德感动万分,“医疗队曾免费给摊主做过一次检查,他认出是我,便送了我一个西瓜。”
人物对话
争当民间外交官
浏阳日报:援非期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宋湘红:工作之余,最思念的是即将读初中的儿子,因为我们相隔上万里,以前孩子读书都是我去接送。可这两年,只有不到30天的休息时间,每天挤出时间看一看家人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停电情况很恼火,有次和儿子视频时突然停电,我就只能望着黑屏的电脑发呆。
李达德:毕竟是异国他乡,短时间难以适应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等问题。当然,“想家人”是最大的问题,担心两年后回去,儿子会和我有所疏远。
浏阳日报:援非期间,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宋湘红:改变当地落后的高流量吸入式麻醉技术,向当地医生传授新技术,开采臂丛神经组织的麻醉,即所谓局部麻醉,建议当地第一时间介入新生儿的心肺复苏,采用低流量麻醉吸入方式。争取花两年时间,提高当地的麻醉水平、培养数名麻醉医生。
李达德:争当民间的外交官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每当病人康复后,不断说“中国医生真棒”时,内心十分激动,用中国的医疗技术给当地人带去健康,让当地老百姓更加熟悉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